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引用:http://ccnt2.ntcu.edu.tw/314/314038.htm 作者:吳日郎,題目:好人不宜自輕(下)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佛教中流傳這樣的小故事:有富人和窮人同遇一乞丐,兩人同感憂苦,因為窮人擔心自己沒錢佈施,富人擔心乞丐會向他要錢,結果兩人都沒有對乞丐施捨,但由於心念不同,善惡已經分明。
要知道善惡在人的一念之間,因果亦始於人的一念之間,所以不要輕忽小善,即使是微細的善念都會啟發因果關係,不可忽視。佛教法句經中說:「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故劉備勸其子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只要做人的方向正確,大步和小步同樣有它的價值,做好事的價值有如鑽石,大而完整的固然價值非凡,但小而零碎的也是相當值錢,做一個平凡好人,雖只能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好事,但仍有它對整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人實不可妄自菲薄,輕忽自己行為的影響力,以免自暴自棄,任性胡為。
社會上有許多人,扮演許多不同角色,處於許多不同位置,做許多不同的事,都能各盡功能、福利社會,就像身體的嘴唇、舌頭、牙齒、食道、胃腸等器官,他們負有不同功能,所以真有不同形狀,處在不同位置,任何一處有毛病,整個飲食系統都會受到影響,讓人不堪其苦,誰能分辨那一個是不重要呢?故不拘何種職業,扮演何種角色,只要是正當行業的工作者,不論何時何處,只要能使周遭的人生活更便利、舒適,這樣的工作都是在做好事,都是為使世界更完美在努力,都是值得敬重的好人。世界需要每一個好人,每一個好人都很重要,也都一樣重要,好人不宜自輕。
道撐高一尺,魔就必須撐高一丈。   
做壞事好像拋棄人生該挑起的擔子,誰想做壞人,誰就可丟棄人生的擔子,但身雖輕鬆,心卻沈重,多做一毋壞事,就多增一批霏孽。自作孽不可活,任意拋棄人生責任,也會被世界拋棄。做好事好像挑起人生該挑起的擔子,誰想做好人,誰就得挑起人生的擔子,但身雖負重,心卻輕安。多做一些好事,就多添一些安樂,因此善惡分明的好人,對社會公益是不肯落於人後的,因為他深刻的知道,做好事如取井中之水,取一桶補一桶,取一擔補一擔,多取多補,不取不補。所謂「助人人助,施人人施。」做好事本身就是一種互補的行為,人生無常,這雙伸出去要幫助別人的手,不如何時要變成向人請求的手,因此當世界需要你時,就要趕快去做,如此才能為自己植福,當災難來臨時,才有逢凶化吉的福報。

古德說:「行盡世間天下路,唯有行善不誤人。」誤入歧途的壞人,臨死都會後悔做過壞
事。但沒有任何好人會後悔做過好事,故邪不勝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撐高
一尺,魔就必須要撐高一丈,才能掩蓋道的光芒,做好事的效率十倍於做壞事,做壞事比做
好事要苦得多。壞人永遠不如好人,做好人不宜自輕,那是人生最聰明的選擇。 

懺悔的方法、次第

引用:http://www.amituofohouse.org/redirect.php?tid=1520&goto=lastpost   文:如瑞法師 ,資料來源: 普壽寺


受了五戒,要盡形壽尊重珍敬,持守不犯。佛念我們凡夫惑重業習深,有的人脾氣大;有的人貪心重;不是今生這樣,是無始劫來帶來的,如果不懂修行,就是養貪嗔癡,越養越深。無始劫來至今天,我們剛學佛受戒,要馬上改正,是不可能的。佛說有二種健兒,一種淨持不犯;一種犯而能悔。只要能如法懺悔,還是可以恢復清淨的戒體。

懺悔,就是懺其前愆,悔其後過的意思。懺從前所犯,悔以後不再犯。懺悔要懂方法,首先要知道罪是分兩種:一種是犯戒罪;違反佛制的戒,無論輕重都要結罪。罪有上品罪、中品罪、下品罪。
另一種是業道罪,又叫性罪。五戒中,前面的四條戒,殺、盜、淫、妄是性罪,十惡業也是性罪。不管受戒不受戒,有犯都要遵循因果律,都要受報。受五戒後,如有毀犯,除了犯佛制戒的罪,還有一個業道罪。

怎麼樣懺悔?滅罪有事懺和理懺。事懺裡又分作法懺取相懺二種。理懺也叫無生懺。


作法懺】能滅犯戒罪,滅三塗苦報。「作法懺」能滅中下品罪,在眾中發露;或對首懺;或責心懺,能滅犯戒罪。

取相懺】能滅業道罪,滅根本重罪,免三塗苦報,令戒還復清淨,但不失世間因果之報。「取相懺」是大乘懺法,之所以叫取相懺,是因為有相,比如拜占察懺、或八十八佛、或念大乘經、或念佛,但是,要見好相,見光見華,佛來摩頂,這才能證明罪滅了。
「取相懺」能滅上品根本重罪,但仍不失世間因果。
因果實例:梁武帝請一個和尚來宮有事,和尚來了,梁武帝正在下棋,下到關鍵之時,口喊:「殺!殺!殺!」侍從誤認為是讓殺和尚,結果把和尚殺了。梁武帝下完棋後找這個和尚,侍從告訴說殺了。梁武帝唯有歎氣。這裡面有因果,原來梁武帝過去生中,是隻蚯蚓,和尚是農夫,在鏟地時誤把蚯蚓鏟死了,今生這個和尚還得要受此誤報。

無生懺是大乘懺法,滅根本無明。此懺成就,能滅諸惡,蕩盡三障,永出三界,得入涅槃。但達到理懺是不容易的,必須通過觀諸法實相的理,了達一切法悉皆空寂,心性本空,這個罪才可以消滅。光口頭上說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光口頭上說是懺不出去的。


佛就是為了救度我們,憐憫我們,所以才制戒。先從這裡入手,才能離開惡道,才能談上出離、解脫、成佛。受戒後,如果有毀犯,就要按照佛教的方法來懺。其實很簡單,如法地作法懺,罪就滅了。所以事懺裡的作法懺和取相懺不要混淆,作法懺只要作法,制戒的罪就滅了。取相懺必須見光見華,佛來摩頂。如果沒有,那就會帶著罪而墮落。

上品不可悔——根本罪:依小乘法,不通懺悔,不得更受五戒,亦不得受八戒等。依大乘法,修取相懺,至心懇切,用心觀想,見光見華佛摩頂已,隨見一種,方許重受五戒等。

中品可悔——根本罪、方便罪、等流罪。應在清淨大小僧眾三人前懺悔。方便罪就是因罪,比如殺人沒殺死就屬於方便罪。小乘裡不通懺根本重罪,如果犯根本,要用大乘取相懺來懺:大小僧眾有聲聞僧、菩薩僧,要在這種清淨的三人僧眾中懺。

下品可悔——方便罪、等流罪:向一人前懺悔。找一位出家人或找一位同受五戒的人,但他一定要沒毀犯才行,只有自己清淨才可以做懺悔主。具體的方法在受歸戒前中的開導已經說過了。

先對師父或懺悔主發露所犯罪,然後對師父或懺悔主說:「大德存念,我優婆塞(優婆夷)某某故意殺畜生命罪(疊所犯罪名),此所犯罪,我今於大德前,從清淨來並皆發露,不做覆藏,由發露已,便得安樂。」(三遍)懺罪時,隨所犯列出罪名。在居士戒裡不讓覆藏,但沒有提到覆藏罪。但戒文裡告訴要發露,不能覆藏。有罪要發露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受戒已。就是為了求得安樂,有現前的安樂;究竟的安樂。現前安樂就是要謹護佛的戒;究竟安樂就是離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究竟直至成佛。師父或懺悔主問:「汝見罪否?」意思是說,你知道你犯的罪嗎?回答說:「我見罪」師父又問:「將來諸戒能善護否?」答:「能護」。師父說:「善」。答:「爾」。

將來能善護諸戒,才會接受懺悔。在戒律裡有講,不是說老犯老懺,如果沒有真實改過的心,這樣懺悔不成。所以。居士們既然發心受戒,我們修學佛法的信心一直在增長,要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要真心發露,真心懺悔,心裡生大恐懼。「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地獄、餓鬼、畜生裡的眾生不肯受佛的教,所以遭受苦。我們今天能遇到佛的教,前提是因為我們曾經清淨守持五戒,今生才得生為人,對佛法又能生起信心。居士們一定要小心謹慎守持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