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三毒

引用: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AA%E5%97%94%E7%97%B4


三毒,又稱三根,佛教術語,分別指貪、嗔、痴。


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稱「三毒」,它是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

1.,又稱貪毒,指世人引取各種事物、名分的慾望。它使人迷醉於一切順情的境,貪取無厭。

2.,又稱嗔毒,嗔恚,是指人有恚忿之心。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惱怒打罵傷害他人。三毒中此毒為最惡。

3.,又稱痴毒,是指人有迷闇之心。心性闇鈍,迷惘於事理。或對事理顛倒,因果迷亂。也稱無明。無明為十二緣起之首,為有情生死流轉的根本。無明,即對世間道理及佛法義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種種煩惱,即「一切雜染所依為業」。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也即是愚痴。

此有兩種,痴毒獨起,稱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稱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痴毒相應而起也。三毒中,痴毒為最重。

--------------------------------------------------------------------------------

《四解脫經》云:「三毒感三途,嗔忿火途;慳貪刀途;愚痴血途。 」

智度論》(第十九):「一切三界無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


《智度論》(卷三十一):「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是故名為痴,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

大般涅槃經》:「毒中之毒無過三毒。」

華嚴經》:「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起嗔,殃墮無間。」

唯識論》(卷六):「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諸煩惱生,必由故。」


成唯識論》:「云何為痴,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俱舍論》(卷四):「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

《大乘義章》(五本):「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為毒。」

《止觀》(卷五):「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

《止觀》(卷六):「心起三毒,即名三毒。」

法句經》:「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增一阿含經》:「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數;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惟智慧成就,為第一義。」

長爪梵志請問經

引用:http://www.charity.idv.tw/k/k17.htm


有一次佛陀與一千兩百五十位大比丘王舍城鷲峰山中。當時世尊為弟子們解說他自證微妙

之法。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當時長爪梵志拄著手杖,來到佛前問道:「喬答摩,你是否曾經這麼說過:『世人

皆被自己造的業所支配。業為能授,業為生處,業為親族,業為所依。』」?

佛陀告訴長爪婆羅門,他的確是這麼說過。

婆羅門問:「沙門喬答摩,如果是這樣,那麼你過去曾作何業,令你獲得不壞堅固之身?」

佛陀說:「我於過去前生,遠離殺害有情的生命,由此善業力,今獲此善果。」

「沙門喬答摩,你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令你獲得手指如此纖?」

「我於過去前生,遠離偷盜他人財物,由此善業之力,今獲此善果。」

「沙門喬答摩,你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令你獲得如此美貌、健康、以及諸根圓滿?」

「我於過去前生,遠離與女人性慾做愛之事,由此善業梵行之力,今獲此善果。」

「沙門喬答摩,你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令你獲得舌頭廣長,可自覆其面?」

「我於過去前生,遠離妄語、詭辯以及欺詐於人,由此善業之力,今獲此善果。」

「沙門喬答摩,你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令汝獲得威儀莊重,行走時猶如獅子在行進一般?」

「我於過去前生,遠離諸酒放逸之處,由此善業之力,今獲此善果。」

「沙門喬答摩,你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令你即便不作任何打扮,也能獲得如此絕色俊美的相貌?」

「我於過去前生,遠離歌舞倡豔之事,由此善業之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你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令你即使不施脂粉,不擦香水,也能獲得如此精妙芬芳的體香?」。

「我於過去前生,遠離香花瓔珞莊飾,由此善業之力,今獲此善果。」

「沙門喬答摩,你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令你獲得受用金剛勝妙之座?」

「我於過去前生,遠離高床大床驕恣之物,由此善業之力,今獲此善果。」

「沙門喬答摩,你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令你獲得四十顆鮮白齊平的牙齒?」

「我於過去前生,遠離午後飲食,由此善業之力,今獲此善果。」

「沙門喬答摩,你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令你獲得頭頂上肉髻圓滿姝好?」

「我於過去前生,於三寶、沙門、婆羅門、父、母、及諸尊長等應恭敬之處,五體投地,以

無輕慢之心虔誠致禮,由此善業之力,今獲此善果。」

長爪梵志很好奇地問佛:「喬答摩,該如何稱呼這種修行?又該如何受持?」

佛陀說:「這就是八支淨戒,若能一日一夜,或長時間從師受持,便能獲如是善果。」

這時長爪梵志聽到佛陀說藉由八關齋戒的淨業,可遠離一切粗鄙的惡業,便能獲得如此絕色

的美貌,深心信受,歡喜踊躍,便於佛前捨棄驕傲的心態,把手杖丟在地上,合掌恭敬,禮

佛雙足,對佛說:「世尊,我現在才知道善惡之業,感報不虛。我從今日起,盡我一這世的

生命,歸依佛陀兩足中尊;盡我一這世的生命,歸依達磨離欲中尊(註:佛法);盡我一這

世的生命,歸依僧伽諸眾中尊。我願受持八支近住淨戒,從現開始,到明天清晨日出後,

這段期間內遵守:

    不害一切命,不盜他財物,
 
         不婬不妄語,飲酒放逸處,
 
         花莊及歌舞,高大非時食,
   
         我今悉遠離,受持淨八支』」

長爪梵志在佛前如是自我宣誓三次。佛陀也替長爪梵志作證,並隨喜他:「很好,很好。應

該如此修行!」這時,長爪梵志,在場的比丘眾,以及所有人、天等,都皆大歡喜,信受奉

行。

-----------------------------------------------------------------------------------------------------------

【長爪梵志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    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中。


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并餘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


外道之類。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瞻仰而住。
爾時世尊。為說自證微妙之法。


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爾時有一長爪梵志。來詣佛所。策杖而立。


問言喬答摩。汝曾實作如是宣說。
世由自業。業為能授。業為生處。業為親族。業為所依耶。


佛告婆羅門。我作是說。世由自業。業為能授。業為生處。業為親族。業為所依。

婆羅門曰。若如是者。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金剛不壞堅固之身。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殺害有情命根。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手指纖長網縵為相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偷盜他人財物。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具足色力諸根圓滿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女人欲染之事。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出廣長舌自覆其面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妄語詭誑於人。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威儀庠序如師子行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諸酒放逸之處。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微妙相好莊嚴其身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歌舞倡豔之事。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上妙香氣芬馥其身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香花瓔珞莊飾。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受用金剛勝妙之座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高床大床驕恣之物。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四十牙齒鮮白齊平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非時飲噉諸食。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頂上肉髻圓滿姝好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於三寶二師沙門婆羅門父母尊長。應恭敬處。五輪著地。

以無慢心虔誠致禮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時婆羅門。見佛為說因果不虛。白言。喬答摩此名何福。云何受持。

佛言。此名八支淨戒若能一日一夜。或復長時從師受持獲果如是。


爾時長爪梵志。既於佛所。聞說八支日夜淨戒。由先遠離鄙惡業故。便能獲得勝妙莊嚴。
深心信受。歡喜踊躍。即於佛前捨高慢心。投杖于地。合掌恭敬。禮佛雙足。

白言。世尊。我今始知善惡之業感報不虛。我從今日乃至盡形。歸依佛陀兩足中尊

乃至盡形。歸依達磨離欲中尊乃至盡形。歸依僧伽諸眾中尊

我受八支近住淨戒。始從今時。乃至明旦日出已來於其中間。
 
    不害一切命  不盜他財物

    不婬不妄語  飲酒放逸處

    花莊及歌舞  高大非時食

    我今悉遠離  受持淨八支


如是應持。爾時世尊。說是法已。時婆羅門。

及苾芻眾。諸人天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告婆羅門。善哉善哉。如是應作。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長爪梵志

引用:http://ctzen.org/sunnyvale/zhLongClaw.htm 太谷精舍/釋見護/ 1995.10.22


大智度論記載: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幼時就聰敏異常,是一位神童。
舍利弗的母舅是個很自負的人,怕將來輸給這個姪兒,所以就遠遊他鄉,發誓要把當時印度的十八部論典全部學會,未學成不剪指甲,因此人又稱「長爪梵志」。

有志者事竟成,長爪梵志終於學成歸國,卻發現這位「八歲讀一切經書盡,至年十六,論議勝一切人」的舍利弗已經根隨佛陀出家了。
長爪梵志很不服氣:釋迦牟尼是如何誘騙了我才智無雙的姪兒,使他剃頭出家?
梵志認為,所有的辯論都可駁倒,所有的理論都可破除,所以世上沒有所謂的真理。
以這個原則,他已打敗了無數的雄辯家。

於是他大興問罪之師,趾高氣昂的來到佛前,開口就說:「我不接受任何見解。」

佛陀問長爪梵志:「那麼,『不接受任何見解』這句你接受嗎?」

長爪梵志一聽便知,糟了!粗心的人一定說「接受」,而我明明才說過什麼見解都不接受。但是我若說不接受,就是自打嘴吧了。
但這第二層道理比較細微,也許佛陀自己也不清楚,姑且試試看。
於是回答:「不接受。」佛陀平和的說:「你不接受『什麼都不接受』,那就是根本沒有什麼見解,和眾人有何差別呢?又有什麼值得驕慢的呢?」

長爪梵志無話可答,心想:我失敗了!但佛陀並沒有理直氣壯的擺出一副勝者的姿態,也沒有說任何是非,雖在辯論中卻如沐春風,如此柔軟清淨的心懷,是我從所未見的!佛陀一針見血的智慧,也是我所不及的。

佛陀在此所暴露的,正是邏輯必有的致命傷,在二十世紀,哥德爾以同理證明所有數學系統的不完整性,震驚了整個數學界,而被譽為最偉大的邏輯學家。
而此時此地,長爪梵志更深入的覺悟到,不但一切言語論辯必有其不可突破的限制,所有心念思惟也是如此。但能知道這個真理的本體又是什麼呢?

起信論說:「言說之極,因言遣言」,禪宗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皆是指我們必須突破這思惟的窠臼,方能親證此真如本體。不思善,不思惡,放下一切念頭!這清清明明的覺性,有言語相嗎?有文字相嗎?是不是一切心念思惟所不能及呢?何其自性本自清淨!而一切言語思惟又從這真如本體所流出。
起信論謂:真如之用,「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世尊所展現的無窮盡的智慧與慈悲亦是從中流出,不是最好的證明嗎?

當下,長爪梵志證得了法眼淨,對佛陀生起了堅定的恭敬心與信心;在旁侍立傾聽的舍利弗也證得了阿羅漢果

以理勝人,有智者皆能為之;以情感人,慈悲者皆能為之,但是兩項皆能做到卻不容易了。佛陀度化長爪梵志不正是一個「悲智雙運」的好例子嗎?

八關齋戒的功德

引用:http://www.ctworld.org/turn/lecture/b052.htm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有經說:
『若作閻浮提王,於閻浮地中一切人民金銀財寶,於中自在。雖有如是功德,分作十六分,閻浮提王功德,於十六分中不及一分。』所謂最後清淨八齋也。
意思是:假使有一個閻浮提王,閻浮提中所有人民與財寶皆為他擁有,福報很大。把八關齋戒功德分作十六等份,閻浮提王的功德,於十六份當中不及一份。

很多經典上都記載八關齋戒的功德無量無邊。如:
「除五逆罪,餘一切惡,悉皆消滅」,受持八關齋戒,除五逆罪,其他諸罪,悉皆消滅。「受持八關齋戒,更修定慧,得證四果阿羅漢」,受了八關齋戒,繼續再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得四果阿羅漢。
「受持八關齋戒,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得中品中生乃至上品上生。受持八關齋戒,為修定慧故,又能懺罪、消災、增福、增慧故。」每一個月到了六齋日,若於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所得到的福德更勝於其他日子。

受持八關齋戒的人還能種出世因。
即使不能成阿羅漢道,不能成無上道,受了八關齋戒,永為道種。雖然事情很忙、家務事很多,沒有辦法修行,但是有八關齋戒作為根本,就能永為道種,直到證得菩提為止。

忉利天主釋提桓因說:「六日神足月,受持清淨戒,是人壽終後,功德必如。」
一般人稱釋提桓因為玉皇大帝。「六日神足月,受持清淨戒」,在六齋日當中受持清淨戒,死後生到天上必能當天王。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不應說如是偈。所以者何?釋提桓因三衰、三毒未除,云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報必得如我?」
佛告訴弟子,天人三毒未除,五衰現前就死亡了。釋提桓因這句話說錯了,不是如此的,應當怎麼講呢?「……若受持此戒,必應如,是則實說。」
天王的福德沒有八關齋戒這麼殊勝,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必應如佛,未來當證菩提、涅槃,成就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