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龐蘊居士

http://tw.myblog.yahoo.com/jw!toP2BsaeGhSO2HbJp9HC8pU-/article?mid=11811&sc=1
http://tw.myblog.yahoo.com/jw!1ZGc5UOeGRn12Fn0YApu4AY-/article?mid=274

龐蘊,字道玄,衡州衡陽(今湖南衡陽)人。是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大德居士,生於儒家書香門第,父親任過衡陽太守,自小感悟世事塵勞,立志求真見性,修行佛道禪法。他曾以俗家弟子身分,先後參訪著名禪師石頭希遷、馬祖道一,在希遷門下有所悟解,在馬祖門下終於頓悟,為馬祖的門徒,在馬祖門下習禪,待了兩年有餘。與當時代的丹霞天然、藥山惟儼、百靈、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知名禪師頻相往來,悟境甚高,後人讚譽為中國的維摩詰,與傅大士並稱於世。
  
龐蘊是個居士,並非是出家和尚。他娶了妻,生了子,有一兒一女。在居士的影響下,妻子兒女們也都成了佛教的信奉者,對禪法的見地絲毫不比龐蘊差。他的兒子名叫龐大,長大之後只知躬耕隴畝,從不思及娶個媳婦;女兒名叫靈照,聰明機伶,每日編賣竹筐,補貼生活之用,亦從未想要嫁個如意郎君。

龐蘊家資殷厚,卻視若無物。大唐元和年中,北遊襄陽,因愛其風土,遂將家傳數萬珍寶用船載之湘水中央,傾倒一空。偕同妻子及女兒躬耕鹿門山下,兼賣竹器為生活,一家四口過著詩一般的田園生活。時人稱之曰「龐公」,後世名為襄陽「龐大士」,有詩偈、語錄三百餘篇流傳至今,即《龐居士語錄》。

中台行願偈

取自:http://www.chungtai.org.tw/index.htm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章割愛去貪:「剃除鬚髮,而為沙門。」
剃除鬚髮的用意在「現比丘身」,如中台行願偈:「外現聲聞身,內密無上印,身行菩薩道,廣度諸有情

意為:吾人長夜流轉,今獲勝善緣,遇大善知識,並得於其座下披剃,現比丘、比丘尼莊嚴身相。雖然為解脫煩惱而外現聲聞身,卻仍須發起廣大願心,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日常為人行事,安住大乘心,時時不離當下一念,秉承如來無上密印,進而善開利他方便門,於菩薩道上常行不退。如是方能不違如來慈命,化導有情,無有吝施,於利他中完成自利,終而臻於覺行圓滿的無上佛道。

中台行願偈,乃   覺大和尚慈悲為出家弟子所開示自利利他的修行準則。
故:以無上心印為體,現出家身相,上求佛道,而能於菩提道上化無邊妙用,度化眾生,是為中台行願偈之宗要。

黃金為毒蛇

取自: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335.htm 中台世界/佛典故事
             http://blog.xuite.net/c_green2003/2007/13304416

佛曾說:「錢財、黃金,均為毒蛇!」

<大莊嚴論經>卷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4121202455 奇摩知識
             http://www.ylib.com/sango/newplace/newplace040601.asp

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

他原只是一個擺渡人,每當他出外行船時,常頭戴黃巾,故人稱「黃頭郎」。
有一晚,漢文帝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正在登天。文帝費盡力氣,但仍功虧一簣,無法登上南天門,後得一黃頭郎將他一推,遂立即登上天界。文帝甚為高興,回頭看黃頭郎,只見其衣服是向後穿著,正想喚住他,卻被雞鳴聲一叫而醒來。

隔日,文帝在長安城暗訪夢中推他登上天界的黃頭郎,發現一個衣服正是向後穿著的人,十分符合夢中人之形象。一問之下,得知名叫鄧通,鄧與登諧音,鄧通即登通,有登天必通之意,
,文帝聽了甚喜,認定夢中助他登天者,即是鄧通,因此而特意提拔鄧通。鄧通除划船外,一無所能,唯其面如滿月,色美如玉,是個美男子,因而得文帝寵愛,官封至上大夫。
有日,文帝派心腹召來一位相士,特地給鄧通看相。相士指著鄧通說:「此人福薄,老來必餓死。」文帝說:「使鄧通富或貧均在於我,他怎會餓死?」文帝聽了,立即將蜀郡嚴道之銅山賜給他,又許他可用開採之銅來鑄錢,行使全國。從此,鄧通可真富甲天下。

鄧通對文帝之恩寵常思回報。不久後,文帝生癰瘡,鄧通親守其旁,侍疾問藥,殷勤備至。為減輕文帝痛苦,不顧腥臭難聞,親自用嘴將膿血吸出。某次,鄧通為文帝吸完瘡膿後,文帝問他:「天下誰最愛我?」鄧通回答說:「當然是太子。」有一日,太子入宮省疾,文帝癰瘡的膿血正多,心中欲試太子之孝心,於是對太子曰:「汝為吾吮去膿血。」太子聽了,不敢違旨,但面有難色,幾至嘔吐。文帝嘆曰:「鄧通愛我,勝過太子。」自此之後,太子對鄧通即忌恨在心。

文帝駕崩,太子登基為景帝。景帝立即撤下鄧通官職,後又查證他盜銅私鑄錢幣,將其家產抄盡,令其償債十萬金,一夜之間鄧通變得一貧如洗。景帝之姐派人送食物賙濟鄧通,均被官吏沒收。鄧氏雖曾錢布天下,可說財過王者,但最終仍死於饑寒交迫中。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五觀堂

取自http://yuanlinfagu.idv.tw/fagu05.html 法鼓山/五觀堂
         http://www.ctworld.org.tw/chungtai/department/a02.htm 中台山/五觀堂
         http://www.sutrapearls.org/duilian/du25.htm 佛典妙供/食存五觀

「五觀堂」,即齋堂。僧尼吃飯都要過堂,早晨、中午到「五觀堂或「齋堂」用。
「五觀堂」三個字,提醒行者處處皆是修心進道之勝緣。祖師曾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透露出行者用齋時,當收攝自心,不分別、不住著食物的色、香、味,食存五觀。食一頓飯,亦要能與佛法結合。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偈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或云「一念真誠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

何謂「五觀」?即在佛門中,學道者飯食時,應作五種觀想:
1.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食物得來不易,需要許多人和其他條件共同成就,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
         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一日三時粥飯,所食的美味素齋,皆是來處不易,應有一份惜福
         感恩之心,故受食時,應作此觀。

2.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接受食物供養時,檢討自己的德行有無虧缺,有否具足戒定慧三學,是否受得起如此供
         養?藉此警醒自己精進修行,保持一份慚愧之心。

3.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即時時提防自己,不可貪戀食物的美味,謹防心念,遠離過失,保持一份離欲之心。對
         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癡心,下等的不起瞋心,時時起覺照,觀想
         一切飲食皆為眾緣合和,莫恣意貪圖美味。

4.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藥物,非為滿足口腹之欲。應有一份警覺之心,將所受的食物,當
         作療養身心飢渴的良藥。

5.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接受食物是為了成就道業,令色身可以繼續修行,以保一份精進之心。當思為修道業
         受此食,不食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若貪多,亦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故必須
         量飲食,才能資身修道。

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toP2BsaeGhSO2HbJp9HC8pU-/article?mid=895

太子於菩提樹下攝心端坐,勇猛精進,終於第四十九日,上半夜悟四諦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緣,下半夜目睹明星,
證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在菩提樹下,上半夜,思惟四諦的道理,而證得聲聞的果位:中半夜,思惟十二因 證得緣覺的果位;
      下半夜中,夜睹明星,因而契悟本心本性,成無上正等正覺。)

復而嘆言:「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
取自:http://www.chungtai.org.tw/turn/sutra/001.htm 中台世界/八大人覺經

每個人都有懈怠墜落的習性,要對治懈怠,就要把時間拿來精進。精進心就是不懈怠,時時刻刻想到六波羅蜜中的精進。如佛經裡所說,除了白天要用功,晚上還要用功,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無有間斷。亦如普賢十大願王的拜願
,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如此地真精進,才能破煩惱魔。

十二頭陀行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100503516 奇摩知識
             http://www.yfanlinus.org/mwiki/index.php/%E5%8D%81%E4%BA%8C%E9%A0%AD%E9%99%80%E8%A1%8C

「頭陀」,梵語 Dhuta 的音譯,意指修治、抖擻、棄除,亦即滌除煩惱與塵垢。捨卻不需要的衣、食、住來修練身心,是苦行的一種,通稱為「頭陀行」。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首席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就是頭陀第一。

古印度的宗教裡,出家者(非專指佛教)多禁止有所有欲。認為出家修道,只需生活上最低的需求就足夠。為了修行功德,居所、飲食,都不需要掛念,以托缽乞食,堪受人天來供養。
「頭陀行」,即針對日常生活,立下十二種修行的條件,稱為「十二頭陀行」。依這些條件修苦行者,稱為「頭陀行者」。而這些規定只是制定苦行的一種手段,並非目的,最終仍為修行功德以達成正果。

十二頭陀行:
(一)在阿蘭若處--指茅棚關房。即獨處遠離,身心遠離愧鬧,捨身命財,能成就法身慧命,無
                               量功德,得無上道。
(二)常行乞食--以乞食為生,受十方居士供養,帶缽化緣。乞食的目的,在對於食物不起憎惡
                           愛著之心,亦不增減好惡之念,為常行乞食的精神。
(三)次第乞食--乞食不分貧富之家,沿戶托缽,沒有撿擇,令大眾均能廣修供養。過去佛陀在
                           世時,僧侶只得沿門敲七戶家門以乞食。
(四)受一食法--出家僧侶一日一食就足夠,以避免荒廢道業,使之能專心修行。
                           如:日中一食。
(五)節量食--控制食量,不過食,吃剛剛好即可,主要目的為「戒貪」。
                       如:六分飽或七分飽。
(六)中後不飲漿--中,指中午。漿,指蜜漿、果汁等。
(七)著弊衲衣--指穿著廢棄不要的布料,所製成的衣物,即指穿百衲衣。因貪好新衣,多欲求
                           則損道行。故穿著能驅寒保暖即可,宜珍惜,避免貪愛、執著。
(八)但三衣--出家人僅需三件衣服。期能少欲知足。
(九)塚間住--居住於墓地,見死屍臭爛狼藉或火鳥啄,能思維無常苦空,以厭離三界。
                      今則多起「觀行」、「觀察」。
(十)樹下坐--在樹下專心打坐,思佛法。唯僅坐三天,方須離開。
(十一)露地坐--擇空曠露天之地打坐,令心明利,以入空定。
(十二)但坐不臥--多打坐,少趴臥,因安臥則諸煩惱賊,常伺其便,故多把時間拿來精進。

佛陀制定此十二頭陀行的目的,為期望大眾能把心念放在道業上,能捨棄對住處、飲食、衣服三者的貪著,所以要在塚間、樹下、露地居住;每日只食一餐,過午即不食;著糞掃衣,但具三衣;並為了培養威儀,所以捨安臥,常行禪坐。其主要精神在戒貪欲、增長智慧、成就定心,達到戒、定、慧的功德。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三齋

取自:http://www.chinese-sutra.url.tw/fsjj.htm

《佛說齋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城東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維耶,早起沐浴,著綵衣,與諸子婦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
佛問維耶:「沐浴何早?」對曰:「欲與諸婦俱受齋戒。」 佛言:「齋有三輩,樂何等齋?」維耶長跪言:「願聞何謂三齋。」 佛言:「一為牧牛齋;二為尼犍齋;三為佛法齋

受齋戒者,可分類三種:
1.牧牛齋:如牧牛之人,出外找水源、覓草食般,終日心中不停的打妄想,心念不停的想東想
                     西,利欲產業及思美飲食以育養身者,不能得大福報。

2.尼犍尼犍是印度的外道,受持戒法很特別,修習苦行,常貢高炫耀自己。此指受齋戒
                     時,只注重儀式,內心無有正心,仍不能得到大福報。

3.佛法齋:指如法清淨,沒有污染,為佛弟子於每月六齋之日,奉持八戒、學習五思念,終能
                     滅惡興善,望生天上,得大報償。

八關齋戒

取自:http://www.shky.org/sh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47
             http://blog.udn.com/lcc5423/3973793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在家的男女二眾,能種出世解脫的善根。
受戒的人,必須一天一夜離開家庭,到道場居住,學習體驗出家人的生活,清淨受戒。
」,是有八條戒法。
                除須受持「五戒」外,另加三條:
                (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婬。  4.不妄語。  5.不飲酒。)
                1.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  2.不坐臥廣大高床。  3.不歌舞倡伎。
」,是關閉的意思。關閉眾生流轉生死的門,也就是關閉八種罪過,令身  口、意三業清淨,不起
                 諸過,稱為八關。

」,即「不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至隔日清晨明像初,方可食之意。
                 一般人誤以為持齋就是吃素,其實持齋與吃素有所不同。吃素是以慈悲心為根本,持齋是過午不
                 食,為清淨解脫,趨向涅槃的方法之一,有齊斷諸惡,具修眾善的意思。

」,有防非止惡的作用。

---------------------------------------------------------------------------------------------------------------------------
涅盤經》中記載:廣額屠夫,於日日中,殺無量羊,後遇見舍利弗,即發心受八戒,經一日一夜,命終得生天上。

涅槃經中記載,佛陀時代,波羅奈國有一屠夫名叫廣額,他以殺生為業,天天殺羊數百隻,有一日遇見舍利弗尊者,尊者為其開示說法。廣額聽聞後,知道自己罪業深重,將來定會墮入惡道,遂請求舍利弗尊者,為其受持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廣額以此功德因緣,命終往生四天王天為北方毗沙門之子。最後一生,天福享盡,就來人間出家修行,而成道證果。

由此可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功德,實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