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忍」具「八心」

參考:http://anuttara-huayen.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07.html  華嚴心得分享
            http://puretrust.blogspot.com/2008/07/part-13.html  華嚴經.十地品講錄續 (part 13)
           
華嚴經第三十五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譣詖心。皆轉清淨。

--------------------------------------------------------------------------------------------------------------

引用: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37/0671_003.htm  依華嚴明忍具八心

*「忍」須具足「八種心」,才能真正算是「忍圓滿」:
  
身加辱而忍耐不瞋。口毀罵而美順不責。意嫉害而柔和不報
不動不濁。此其所以為善人也。善人若還對彼此無智慧。
不對心清涼。罵者口熱沸。故云而自惡也。
經言。彼重以惡來。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間。害氣重殃。反在於彼。
此明禍因惡積。福緣善慶。故云福氣常自在也。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不其然乎。

1.忍辱心
    忍辱,即耐人所不耐,耐人之所不耐。如司空圖之耐辱。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2.柔和心
    水,隨圓就方。遇圓則圓,遇方則方。 至柔至剛。如老子柔弱勝剛強。

   《老子》36章:「柔弱勝剛強。」
   《老子》76章裡繼續闡明:「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 
                                   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諧順心
    諧順心,即心念和諧、心念平順。
    如:婁師德之唾面自乾。
            婁師德者,唐人,有弟,出守代州,教之耐事。
            弟曰:人有唾者,拭之而已。
            師德曰:拭之是違其怒也,使自乾爾。

4.悅美心
    如:孫登之投水嬉笑。
            孫登,為人絕無恚怒。人或投其水中,戲之,既出,嬉笑自如。

5.不瞋心
    如:孟子之橫逆自反。
            孟子曰: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
            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
            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
            又何難焉。

6不動心
    如:帝釋之訶其愚癡。
            有阿修羅,與帝釋戰,不如。遭五繫縛,將還天宮,輒瞋罵詈。
            御者白帝釋曰:釋今為畏彼,為力不足耶,能忍阿修羅面前而罵辱。
            帝曰:不以畏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與愚夫對。
            御者又曰:若但行忍者,於事則有闕,愚痴者當言,畏怖故行忍。是故當苦治,以智制
            愚痴。
            帝曰:我常觀察彼,制彼愚夫者,見愚者瞋盛,智以靜默伏。非力而為力,是彼愚痴
            力,愚痴違遠法,於道則無有。若使有大力,能忍於劣者,是則為上忍。無力有何忍,
            於他極罵辱,大力者能忍。
7.不濁心
    如:黃憲之汪洋萬頃。
            黃憲者,漢時人。郭林宗曰:黃叔度,汪洋若萬頃之波,澄之既不清,撓之亦不濁,未
            可量也。
8.不報心
    如:陳騫之含隱怨害。置之不報。
            陳騫者,晉朝人。騫沉厚,有大度量。雖加怨害惱怒,並皆含隱不報。此則含人之所不
            含者也。 

春雨如膏,秋月如鏡

http://www.ctworld.org/turn/lecture/b020.htm

在相對的世界當中,對於任何事情,每一個人的看法大多不同。

唐朝宰相魏徵,智慧高,學問淵博,對國家忠心耿耿,為人正直清廉。
魏徵常常為了國家的前途、百姓的福祉,而向皇帝直言進諫,因此很多小人看不慣,認為魏徵擋了自己的財路和前途,於是上呈很多奏摺給皇帝,誣陷魏徵。
唐太宗是位英明的君主,明白誰才是真正的忠臣,誰又是自私自利的奸臣。

一日,唐太宗召魏徵入宮,說道:「朕知道你是個忠心耿耿,有才能、又有賢德的好臣子。但為什麼朝廷裡有些大臣,卻上了許多奏摺,陳說你的種種不是,這是什麼道理呢?」
魏徵回答:「春雨如膏,農夫喜之,而行人惡其淋漓;秋月如鏡,佳人喜之,而盜賊惡其光輝。

春天的雨水如膏露一般,對農夫而言,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亟需雨水潤澤,春雨就像甘露一樣令人歡喜,所以「農夫喜之」。可是路上的行人卻討厭下雨,因為過去和現在不同,現在是水泥或柏油路,處處都有車輛代步,過去沒有這些方便,常常是靠步行,一旦下雨,道路就一片泥濘,寸步難行,所以「行人惡其淋漓」。

「秋月如鏡」,秋天的月亮,光明如鏡子一般,在秋高氣爽的夜色當中,明月高掛,好一幅美景畫境,文人才子正好對月吟詩作賦,所以才子喜之。
但是,在黑暗中做壞事的強盜小偷,卻因月亮太光明反而不方便行動,故而惡其光輝。

同樣的雨,同樣的月亮,有人喜、有人惡,因為人心分別而有相對。
所以,在這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一體兩面」的結果。

瞿婆離的故事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come1to2my3blog4-for5more6wisdom7/article?mid=-2&next=117&l=a&fid=9

【瞿婆離的故事】(大藏經鼻奈耶卷第四)

當佛陀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他的弟子舍利弗目揵連,穿著平常的衣服手裡拿著缽,從耆闍崛山來到羅閱城,剛好遇到傾盆大雨,兩人就躲進附近一個山洞避雨。

當他們進入洞穴後,發現有一個牧羊的女人,已經在洞內避雨了。而這個女人在避雨的時候,因為睡著而發生夢遺,此時舍利弗和目揵連見狀,即刻走出山洞。

此時,正巧提婆達多的弟子瞿婆離看到舍利弗和目揵連從山洞走出來。他也走進山洞內,當他看到這個女人時,心想:舍利弗和目揵連一定和這個女人有染。

後來瞿婆離進城,告訴其他的比丘說:舍利弗和目揵連有不淨的行為,還說自己親眼看到。這時比丘們都不知如何是好,就來告知佛陀此事。

佛陀說:「瞿婆離這個大癡人犯下重罪了,他們兩個人是清淨的,根本沒有發生的事卻要毀謗,瞿婆離這個大癡人恐怕會整夜受苦,甚至會淪落地獄。」

這時瞿婆離也來到佛陀處,頭面頂禮後,坐在一旁。佛陀告訴瞿婆離說:「瞿婆離啊!你要即時懺悔啊!要向舍利弗和目揵連道歉啊!因為他們兩個人是清白的。」

此時,瞿婆離也向佛陀說:「佛陀!你相信他們是清白的,但我親眼看到舍利弗和目揵連做了不該做的事!」

佛陀再向瞿婆離說:「瞿婆離啊!你要即時悔過啊!要向舍利弗和目揵連賠不是啊!因為他們兩個人是清白的。」

此時,瞿婆離再三重複說:「佛陀!你相信他們是清白的,但是我親眼看到舍利弗和目揵連做了不該做的事!」

瞿婆離再三這樣說,而佛陀也再三的回答同樣的旨意。

但是瞿婆離卻不接受佛陀這樣的說法,就從座位上離去了。

瞿婆離離開不久後,身體開始長瘡,這個瘡從小小的一點,越變越大,最後大到像大豆那麼大,這時身體也開始流膿出血,就在夜裡,瞿婆離死了,同時墮落到婆曇暮地獄去了。

-------------------------------------------------------------------------------------------------------------
【果報輕重的決定】
毀謗、污衊的果報嚴重程度,依被謗者的境界與謗人者的境界、心態而定。
落差越大,果報越重。落差越小,果報越輕。
而毀謗的對象若是阿羅漢或佛陀的話,那就是最最嚴重的。
若不慎而造罪,只要能懺悔,則大罪化小,小罪化無。
若不肯認錯悔改,也相當陷自己於不義了。

最近,有一寺廟的賽錢箱遭竊,廟方調出錄影帶一看,原來是本廟乩童所偷。
廟方找來此人認罪,此人則在神前發誓說:「若有偷錢!不得好死!」
後來,法院在審理這件事時,此人當場在法院突然死去。

社會上常有人為了利益而殘害忠良,此等果報類似上述故事,重不可言。

如果你看到有人出生時,諸根不具,那你大可不必訝異了,因為一切都是因果報應啊!

謗佛經

引用:http://ccbs.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9/T17n0831.pdf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八十千。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離憂悲。在大會坐。師子遊戲菩薩摩訶薩。智光明菩薩摩訶薩。梵雷音響雲聲菩薩摩訶薩。善作功德寶華光明菩薩摩訶薩。師子遊步雲雷音聲菩薩摩訶薩。光明威德名聞菩薩摩訶薩。無邊智聚思惟莊嚴菩薩摩訶薩。無邊寶華名稱菩薩摩訶薩。智慧光明辯才說意菩薩摩訶薩。

此十菩薩摩訶薩集在會坐。已於七年為陀羅尼精勤修習而不能得。滿七年已則生憂愁。心尚不定況陀羅尼。所求不得心生疲倦。既於七年離癡覆蓋。恒常經行求陀羅尼而不能得。捨戒還家遠離佛法作鄙劣行。於佛法中心生疑惑。有如是過。

阿闍世王在大會坐。

-------------------------------------------------------------------------------------------------------

爾時世尊於先已為阿闍世王斷除疑悔。阿闍世王既除疑悔。一切憂惱皆得解脫。於七日中捨財大施。如是大施滿七日已。為聽法故七億眾生俱到佛所。彼十菩薩諸善男子。於佛法中已得罪過。亦在會坐。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不畏行。得陀羅尼。阿僧祇劫法忍成就。得無生忍種種辯才。能知一切智智之門。能說法門。能知眾生深心信解而為說法。
  
爾時不畏行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整服一廂。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大德。此眾會中十善男子。已於七年為陀羅尼精勤修行所願不成。捨離佛法而作俗人。善哉世尊。如方便說。此善男子令速解知。

爾時世尊告不畏行菩薩言。善男子。當知如是十善男子。未曾得聞謗佛法門。此善男子曾謗佛來。是故不能速疾得通。爾時不畏行菩薩摩訶薩。即以偈頌問如來曰。

-------------------------------------------------------------------------------------------------------

爾時世尊告不畏行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此十菩薩本曾謗佛。不畏行菩薩言。世尊。云何謗佛。佛言。不畏行。此十菩薩乃往過去第三十劫。有佛號曰觀世自在如來應正遍知。出焰世界。不畏行。今此會中十善男子。於彼觀世自在如來入涅槃後。皆作大姓大富長者。造五百寺。於一一寺置千比丘。時有法師。名曰辯積。得陀羅尼。坐法座上為眾說法。五千諸佛皆與辯才。八萬億天守護供養。辯積法師一說法時。七萬眾生悉皆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萬眾生得須陀洹果。

善男子。彼時有王。名曰月得。自共五百婇女相隨。俱往供養辯積法師。敬重法故歌聲作樂。種種寶花散彼比丘。栴檀等香用塗其身。以五百領好衣覆之。於七日中一切樂具盡心供養。如法師法而供養之。
  
當於爾時彼長者子。說彼比丘毀破淨戒。彼惡業報九十千年墮大地獄。於五百世雖生人中受黃門身。生夷人中生邪見家。於六百世生盲無舌。七百世中。雖復出家求陀羅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彼往世惡業障故。

善男子。汝應善知如是法門。我今已說。既得聞已。若見法師實破戒者。不得生瞋尚不應說。何況耳聞而得說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眾生眼目罪聚。若以瞋心看法師者。所有惡業過彼罪聚。若斷一切諸眾生命所有罪聚。若有於法師生於惡心。逕迴面頃所得罪聚。彼前罪聚於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於千分中亦不等一。於百千分阿僧祇分。若歌羅分。若數分中不等其一。於譬喻分乃至憂波尼沙陀分。不等其一。

何以故。若謗法師即是謗佛。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佛教因果故事

引用:YouTube

金色比丘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TMaSxWI-M&feature=player_embedded
            
種胡痲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UfMNjL22ro&feature=related

無畏與鼓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nnjQq1WCLk&feature=related

一位老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NwcIGf8Zqo&feature=related

紮德沃青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RaOHBCL16U&feature=related

裸體餓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0aSebwhimo&feature=related

肉團餓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3nhU2P2uKw&feature=related

一隻母狗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g1v_26OLK8&feature=related

一隻母狗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ylZMqAlBM4&feature=related

忍與不忍

忍,雖為小人所輕慢;不忍,卻為聖賢所輕賤。

寧為愚人瞋,不為聖賢賤。

問曰:忍辱法好,然小人輕慢,謂為怖畏。以是不應皆忍?

答曰:不忍之人,賢聖輕賤;忍辱之人,小人所慢;二輕之中,寧為無智所慢。何以故?

            無智之人,輕所不輕;賢聖之人,賤所可賤。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延如達」謗辟支佛的故事

引用:http://www.ctworld.org/sutra_stories/story411-600/story439.htm  中台世界/佛典故事

佛陀遭外道奢彌跋毀謗,弟子們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陀會遭遇如此惡事呢?

佛陀開示大眾:在過去久遠九十一劫前,善說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達的婆羅門,廣學多聞,精通各家學問,含括天文圖讖、占相藝術之學等,連對外道的教誡、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並且具足三十種莊嚴的相好。在他的座下,有五百位童子,常受他的教化。

同時,有另一位婆羅門,名叫梵天,非常富有,他的妻子淨音美如天仙,性情溫和,常以飲食衣被、醫藥等物品供養博學多聞的延如達。一天,名叫愛學的辟支佛至梵天家乞食,威儀具足、六根收攝。淨音一見到這位婆羅門,即非常恭敬景仰,並以上妙飲食供養辟支佛。辟支佛受食完畢,即展現神通,飛回他的住所。當時國內有許多人民見到如此景象,讚歎不已,覺得有這樣一位聖者在國內實在是一大福報,所以也歡喜供養辟支佛,淨音更是天天以各種美好的物品供養。

延如達聽說了此事,覺得淨音厚彼薄此,有被冷落的感覺,心生嫉妒,不僅到處誹謗說淨音與辟支佛有不淨行,所以才會大力供養辟支佛,還告訴五百童子:「此修行人犯戒,無精進行。」五百童子聽了就到處散播,舉國人民都開始懷疑了起來,這個謠言維持了七年才停止。後來,辟支佛現十八種神變,入於涅槃,眾人才知道原來延如達所說的話是虛妄的,辟支佛實是持戒清淨。

佛陀說完了這段因緣,又告訴大眾:當時的延如達是我的前身,梵天是優填王,淨音就是今世毀謗我的奢彌跋,五百童子即是現在五百羅漢弟子。因為前世我失去供養,心生嫉妒,和你們一起毀謗聖者;死後,我們一起入地獄受無量苦報。今生我雖已成佛果,但業報未盡,仍須受此果報。因果是歷然不虛的,因此你們要學習,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要造惡,你們看看現在的我,煩惱已斷盡,圓滿一切善法,拔濟一切眾生,就是從觀照自己的言行開始,你們要好好地學習,修善斷惡,就能圓滿佛果。

大眾聽完佛所開示,皆心生警愓,現場五百羅漢、諸天龍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誨,歡喜奉行。

省思


古德云:「因果昭昭,絲毫不爽。」佛法講三世因果,並非迷信,而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相信因果是積極的人生觀,懂得因果,就能懂得時時覺察覺照,種下善因,自利利他。美好如意的人生皆是由清淨的身口意三業而來,深信此理,以此自我勉勵,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孫陀利謗佛


【本生經】
釋迦牟尼佛有《本生經》傳世,所謂《本生經》就是專講佛陀的前世,佛陀曾輪迴於六道之中。例如:猴王、象王、鹿王、雁王……,都是畜生道。佛陀在人道中亦轉世多次,例如,佛陀被孫陀利女子誹謗,講說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的因緣因果。

【孫陀利謗佛】典故
佛陀說:在過去很多世中,有一城名「波羅奈」,住著一個人,名「淨眼」,以歌戲為職業,相當於今日的演員。當時,有一位美麗女子,名叫「鹿相」。二人是好友,常互相為樂。有一天,「淨眼」見「鹿相」衣著華麗,計逾其有錢,遂謀財害命,殺了「鹿相」。有一辟支佛,名「樂無為」,於森林中修行,常入婆羅奈國中化緣。「淨眼」利用「樂無為」入婆羅奈國化緣之際,將「鹿相」屍首衣物埋於「樂無為」的家中。眾人發現「鹿相」不見,於是四處尋找,終於在「樂無為辟支佛」築的茅屋中發現,以為「樂無為辟支佛」貪愛女色,而發生不淨行為。「樂無為辟支佛」被誤會,但始終不辯解,被縛於驢子上遊街示眾,將被用弓箭射死。 此時,「淨眼」看見「樂無為辟支佛」被冤旺而良心發現,心生懺悔,遂出來向主事官坦承自己的過錯,不該一時貪念。
「樂無為辟支佛」因此事無緣無故被謗,自覺不再適合住世,便於大眾前,踊身升上虛空,於虛空中,坐臥住立,或腰以下出煙,腰以上出火;或腰以下出火,腰以上出煙;或又左脅出煙,右脅出火;或左脅出火,右脅出煙;或腹背出煙火。又或腰出水火,左脅水火,腹背水火。最後是舉身出煙,舉身出火,舉身出水。就在虛空之中,燒身滅度。「樂無為辟支佛」的滅度,是修練「拙火定」的現象。
釋迦牟尼佛說:「淨眼」者,就是我釋迦如來的無量劫的前生。「鹿相」者,就是孫陀利女子。
佛陀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啊!我在無量生死劫前,是一名淨眼的凡夫,由於貪鹿相女子的財物,殺鹿相女,枉困辟支佛,這個罪太重了,於是無數千歲,神識靈魂,墮在地獄泥犁中,又上劍樹受罪罰。無數千歲,靈魂神識,墮畜生中受苦。無數千歲,靈魂神識,墮在餓鬼中受苦。當時餘殃之影,今世雖以修成最勝佛陀,還要受到此孫陀利女的誹謗。」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自述被孫陀利女人誹謗的因緣果報。


舍利弗

引用:http://www.tbi.org.hk/Extracttalk/1684.htm

尊者舍利弗,名為「舍利弗多羅」,原名「優婆底沙」。

是王舍城東南一里半之邑主摩吒羅之女舍利之子。其父名帝沙是婆羅門學者。

舍利弗幼年時,受博學多才之父及賢明之母的教養,精通百藝,智慧超群,在他未皈依佛陀時,已擁有弟子多人。

後來率同三百五十餘弟子皈依佛陀。


將舍利弗與佛陀的數位大弟子比較:

一、摩訶迦葉,為「頭陀第一」,但法執比較重。

二、目犍蓮,為「神通第一」,但個性偏執,外道恨之入骨。

三、阿難,為「多聞第一」,但不尚實修,開悟最晚。

四、舍利弗,為「智慧第一」,早就證悟法性,少欲知足,不喜相諍,降伏外道,沒有我執,精進禪定,無諸苦惱。

釋迦牟尼佛曾說:「舍利弗人緣最佳,舍利弗無人可比。」尊者舍利弗,曾被佛陀授記為「華光佛」,將再度降世人

間,以化益一切眾生。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永嘉禪師證道詩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

行亦禪、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刀鋒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