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春雨如膏,秋月如鏡

http://www.ctworld.org/turn/lecture/b020.htm

在相對的世界當中,對於任何事情,每一個人的看法大多不同。

唐朝宰相魏徵,智慧高,學問淵博,對國家忠心耿耿,為人正直清廉。
魏徵常常為了國家的前途、百姓的福祉,而向皇帝直言進諫,因此很多小人看不慣,認為魏徵擋了自己的財路和前途,於是上呈很多奏摺給皇帝,誣陷魏徵。
唐太宗是位英明的君主,明白誰才是真正的忠臣,誰又是自私自利的奸臣。

一日,唐太宗召魏徵入宮,說道:「朕知道你是個忠心耿耿,有才能、又有賢德的好臣子。但為什麼朝廷裡有些大臣,卻上了許多奏摺,陳說你的種種不是,這是什麼道理呢?」
魏徵回答:「春雨如膏,農夫喜之,而行人惡其淋漓;秋月如鏡,佳人喜之,而盜賊惡其光輝。

春天的雨水如膏露一般,對農夫而言,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亟需雨水潤澤,春雨就像甘露一樣令人歡喜,所以「農夫喜之」。可是路上的行人卻討厭下雨,因為過去和現在不同,現在是水泥或柏油路,處處都有車輛代步,過去沒有這些方便,常常是靠步行,一旦下雨,道路就一片泥濘,寸步難行,所以「行人惡其淋漓」。

「秋月如鏡」,秋天的月亮,光明如鏡子一般,在秋高氣爽的夜色當中,明月高掛,好一幅美景畫境,文人才子正好對月吟詩作賦,所以才子喜之。
但是,在黑暗中做壞事的強盜小偷,卻因月亮太光明反而不方便行動,故而惡其光輝。

同樣的雨,同樣的月亮,有人喜、有人惡,因為人心分別而有相對。
所以,在這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一體兩面」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