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國王與乞丐

引用:http://leisuremoment.freebbs.tw/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183

作者: teresa    時間: 2009-6-19 22:56

國王與乞丐




世間有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質,足以誘惑人心,使人迷亂,要忍色忍欲不受誘惑,實在是很難。所以說:「見好不求難」。

貪求心重的人,總是對自己目前的環境永遠不能滿足,永遠覺得空虛而有失落感。

因不滿現實,所以常常向追求,為了追求未來的目標,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因為這分追求的欲望而誤了前途的,大有人在。

佛在世時,有一個小國的國王,這位國王可以說是富甲天下。

他深信今生此世的位高權重,是他過去生布施、造福的結果,所以他常歡喜造福。

有一天,他啟開珍寶庫藏,以七天的時間為限,發出通告說:「人,不分遠近、不分種族;只要來此,一定有求必應。」

他把珍寶分成一堆一堆,每堆約如六十個棗子堆起來般大;來求助的人,固定每人給一堆。

這些財物儘管有不少人來拿,但還是剩下很多。

佛陀知道這位國王發如是心,可是他這樣的造福,並不是真正的解脫,因為他還是有所求──求來生福。

於是佛陀化身為一位乞丐來到國王面前。

國王說:「你有什麼困難儘管說,不用客氣,我一定滿足你的需求。」

這位乞丐說:「我知道國王喜愛布施造福,所以我要來求財物。」

國王說:「好,那你就拿一堆去吧!」

乞丐拿了一堆珍寶就走,可是只走了七步,他又回過頭來把珍寶放回原處。

國王問:「咦!為什麼又拿回來呢?」

乞丐說:「本來我想三餐溫飽就可滿足,但現在有這些珍寶,卻還過著如此流浪的生活,覺得欠缺了安全感,所以很希望蓋一棟房子。」

國王聽了覺得有理,就說:「你可再拿一堆!」

他真的再拿一堆。走了幾步又回頭放回原位。

國王疑惑地再問:「怎麼啦?」

乞丐回答:「我想如果把這些東西拿去賣了,也只夠蓋一間房子,若想娶妻也還不夠呀!」

國王就說:「好吧!那你拿三堆去,這樣就足夠讓你娶妻建屋了。」

這位婆羅門乞丐於是拿了三堆珍寶,回過身便走;走了七步,又回頭把東西放在原處。

國王很訝異地說:「你這個人真奇怪,三堆財寶難道還不夠嗎?」

他說:「我算一算仍然不夠。

因為即使房子蓋好,娶了妻、生了子;我還得請一些奴婢來奉待妻兒,或者把房子裝潢得漂亮一點,所以算起來仍是不夠用!」

遇到這樣的人,國王卻也度量寬大地說:「那你就拿七份去吧!」

乞丐真的拿了七堆寶物離去。

走了一段路,他又把東西原封不動地放回去。

國王微怒道:「你真是一個怪人,夠你蓋房子、娶妻,也夠你請奴婢了,這些你還嫌不足嗎?這些財物可以讓你享受一生啊!」

丐士嘆道:「我再怎樣計算,仍覺得不夠!即使什麼都有了,可是兒子長大也要娶媳……

唉!人生一世確實是追求不完,也做不完呀!

況且人生無常,我寧可過著目前這種樸實自在的日子,沒有精神的負擔及家室之累,可以清淨地過一生。

我認為目前的生活,就是我最理想消遙自在的生活方式。」

國王聽了這位婆羅門乞丐的分析,頓有所悟,他想:「對!人生有永無盡頭的追求,我現在已經很好了,還想追求來生的福!若生生世世只追求福報,那就永無解脫之日了。身為國王要為百姓、國事操勞,還得防範他國侵犯,為此憂惱,像這樣是真正的福嗎?我應該去追求更超然自在的福!」

一般人求無止境,所以「見好不求難」,像那位國王,身為一國之尊,又富甲天下,也還覺得必須再求取來生的福;而婆羅門乞丐想要房子,又想娶妻;娶了妻又要奴僕,而且還要為未來的子子孫孫設想。

這個例子明顯地告訴我們,人生求無止境,多辛苦啊!

其實,「追求」並非全然不好,我們學佛也要「求」精進,不過精進是為了要解脫自我的心靈,「求」突破人間色欲的誘惑,要真正用脫俗的精神,追求心靈清淨,而達棄欲無貪的輕安!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燈光如來

佛陀在「賢愚經」中提到,貧女難陀以行乞所得,作一油燈,供於佛前,並發願:「我今貧窮,以此小燈供佛;由此功德,願我來世得智慧光明,滅除一切眾生垢闇」。之後,其餘的燈全部燃盡了,只有那盞小燈還在燃燒。隔天目犍連尊者去收燈,發現那盞小燈單獨燃著,而且明好如新。心想:白天燃燈無益,便想去熄滅它,那盞小燈卻無論如何都不會被熄滅。佛陀看見後說:「目犍連!這盞燈不是身為聲聞的你所能傾動的,因為那是發大心的人所施之物。」佛並授記貧女難陀來世當得作佛,名為燈光如來。



出自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冊 No. 202賢愚經卷第三/貧女難陀品第二十

燈光如來

引用:http://www.ctworld.org/sutra_stories/story411-600/story542.htm 中台/佛典故事

昔日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宣說法要,波斯匿王和大臣們聽了非常法喜,於是祈請世尊及比丘們接受三個月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供養。三個月過後,波斯匿王在世尊用齋畢時請示:「我曾聽聞如來開示,供養證得初果的須陀洹,福報已不可勝計,更何況是供養斯陀含、阿那含、羅漢、辟支佛乃至如來,福德更是無量無邊。今日,我的功德已具足圓滿了吧?」

「大王,勤修福德,無有疲厭,才能早日解脫無量生死輪迴之苦啊!」世尊對波斯匿王說:「久遠劫前,燈光如來帶領著四十億大比丘僧,行化人間。如來所經之處,人民恭敬禮拜,至誠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及種種醫藥。

當時,地主國的國王聽聞如來即將抵達臨近國界邊的北婆羅園時,立刻帶領著四十億隨從親自恭迎接駕。一見到如來及眾僧,國王及四十億隨從皆五體投地恭敬禮拜,祈請如來陞座為大眾宣說妙法。

於是,燈光如來為國王等慈悲開示布施、持戒的功德,能感得生天的福報;若縱欲享樂,未來則會墮落三塗惡道。因此,應當斷除不清淨的行為,勤求出離之道,才能獲得清淨的果報。隨後,並開示諸佛所說『苦、集、滅、道』的真諦。

四十億隨從聽聞甘露法語後,一時法喜充滿,煩惱塵垢漏盡,皆發無上菩提心,請求剃髮出家學道。如來慈悲應許後,四十億人即證阿羅漢。國王目睹此景,非常歡喜,至誠頂禮而後離去。

燈光如來繼續帶領八十億大阿羅漢遊化人間,所到之處,一切百姓皆以上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四事供養。一日,國王帶領所有大臣到如來住所,恭敬禮拜,合掌祈請燈光如來為大眾說法。國王並請示世尊:『希望此生都能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供養佛及眾僧,懇請世尊滿我所願。』

國王見燈光如來默然應允,又說:『我所發的願非常清淨微妙。』佛問:『如何清淨微妙呢?』國王回答:『我希望每天為僧眾們準備各式清淨的食器,每天供養不同的僧服;今日座席用過後,明天再換上另一套座席;今日一批人來僧團幫忙,明日再換其他人來發心。』佛見國王供養的心如此懇切,便說:『一切隨您所願吧!』國王歡喜不已,頂禮而去。

回到宮中,國王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共同成就發心功德。大臣們稟告國王:『離都城三十里處,可建造精舍。我們請來工匠雕樑畫棟,懸掛繒綵幡蓋,並以香湯灑地,修建浴池,燃燈照明,備妥甘美的飲食及舒適的座具,供養如來和僧眾們。』

待一切成辦後,燈光如來知因緣成熟,便帶領弟子們來到精舍,次第而坐,接受國王、大臣及綵女們供養種種佳餚。從此國王如其所願,於七萬年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大阿羅漢,不曾懈廢。

直至燈光如來入滅後,國王於四方道路興建四間寺廟,各以七寶莊嚴及百種香花供養。爾後八十億大阿羅漢相繼入涅槃,國王也興建塔寺供奉羅漢們的舍利,並懸掛幡蓋、供養香花……。如此供養燈光如來寺及八十億羅漢寺,又經過七萬年,直至燈光如來教法滅盡,國王才安然捨世。

當時的國王就是我的前身,我在七萬年中,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養燈光如來,未曾匱乏;如來滅後,又於七萬年中供佛舍利,燒香、燃燈、懸掛幡蓋。我以如此功德,祈求如來福祐,卻未曾想要解脫生死。」

佛問波斯匿王:「大王,過去我所修的福德,如今何在?當時布施供養的一切早已經灰飛煙滅,為什麼呢?在生死輪迴的長河中,所有功德已在生生世世中用盡了。所以,大王切莫認為自己所修的福德已經具足,應當說:『從今日起,願身口意業所起一切言行、心行,悉求解脫,不求生滅的福報。』如此修行才能真正晝夜吉祥、身心安穩。」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的開示,感激涕零、悲欣交集,頂禮佛足而慚愧懺悔:「弟子愚癡,惟願世尊接受我的悔過。」世尊慈悲地勉勵波斯匿王:「大王既已懺悔,當改往修來、勤修福慧,早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生生世世無有疲厭!」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

省思
昔日,佛陀為病盲比丘穿針,曾言:「我為培福,歷三僧祇,捨頭目髓、身肉手足、心肝五臟,悉為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既成佛果,更不能捨穿針之福。」可知,培德修福是成佛的根本。為佛弟子當學佛廣結善緣,累積福德資糧,有如船舶渡越大海,飲食俱備,不虞匱乏,方能度越生死苦海,享究竟安樂。

參考網站:http://www.charity.idv.tw/b/b20.htm  解脫第一的比丘尼 / 求福不厭

凡是豈可貪求無厭


引用:http://hk.plm.org.cn/gnews/2006123/200612331454.html 香港寶蓮禪寺

凡是豈可貪求無厭 / 作者 : 不詳


從前,釋尊住在曠野精舍的時代,一群修行者為了要在曠野上塔建五百間私房,乃沿街次弟敲門托缽,懇求捐助。

有一天早晨,一位修行者為要建造自己的房舍,他披衣托缽,前往曠野的某村落。
此時,適逢一個商人手持鑰匙,來到市場,準備開店營業的時侯,猛然看見遠處一個修行者,匆匆朝向自己的店走來,他立刻意識到:「他一定是要募捐建造房舍,早晨尚未營業就來募捐,真是拿他沒辦法。我還是溜走為妙。」商人趕緊關門打算跑回家去。

修行者看他那慌忙的,心中有了計量:「他一定看到我來,厭惡募捐而逃走,待我在路上阻攔他。」他果然抄近路,出現在商人面前。

「喂!你別走嘛!我想借你的神力,支援我塔建房舍。凡是信奉佛法的人,都曉佈施有莫大的功德。世尊說,得讓不想聽法的人起慈悲心,再難也得設法說動他;要讓不肯信的人,起憐憫心,使他深信不疑,而行佈施。這是為什麼?目的在使諸位能於來世出生天界,不論姿色、壽命或眷屬,都能獲享安樂。待以後投胎人間,也能修學佛法增進功德,而至證悟。」

          世尊曾作偈勸誡我們:
  「佈施會得到善報,五欲都能心滿意足,
   更能超越生死的流轉,進入覺悟涅槃的境界。
   樂施好善的人,自能得到天神的護衛,
   凡事均能如願以償,不會被群魔所擊敗。
   德薄多苦惱,福厚方能除災難,
   倘若福德鞏固,就能迅速得深厚的定力。
   出生天界能享受快樂,投胎人間能自在,
   由於佈施的功德,凡事都能順利如意。
   基於佈施的功德,才能永遠脫離生死的苦惱,
   得以進入涅槃境界,成為不生不滅身。」

修行者唱完這首詩偈,又繼續說:
「由此可知,只要你肯佈施,為我們建房子,就是莫大的功德。」

他無可奈何地佈施後,告別了修行者,一路上盤算著:
「如果開店營業,被那乞丐纏住,不但沒錢可賺,反而連資本也會被拿走。不如回家坐著,至少還能留住本錢。」

他放棄作生意的念頭走回家去。但是,妻子看他整個早上待在家裏悶坐,忍不住斥責他:
「怎麼這麼早就回來呢?這樣懶惰怎能扶養妻兒,繳納稅金呢?」
「你別生氣,請聽我解釋。今早上市場要開店時,一個修行者走來要募捐建房子,我尚未營業,反要先做佈施。我想這樣下去,恐怕連資金都要被募走,所以關店門回家,而絕不是偷懶休息。」
妻子知曉事情的經過,認為有理,也就默不作聲。

次日,舍利弗又來乞討。他挨家挨戶去乞討,很快就來到這位商人的家門前了。女主人一向很尊敬舍利弗,她一看用他來,立刻把食物放在乾淨的盤子裏,端到舍利弗面前,向他頂禮,恭恭敬敬地問候他,舍利弗也還禮,慰問她說:
「近況好嗎?」
「託福全家都平安,惟獨日子過得辛苦。」
「為什麼這樣辛苦呢?」

「聖者呵!家裏所需的衣食和稅金等開支,全靠丈夫到市場做買賣來維持。但是一出門,就碰到一群修行者來募捐建房舍,他實在難以拒絕。丈夫害怕連資金都要被募走,才乾脆關門回家來。不論什麼人來樂捐,我都要拒絕了,因為我一向尊敬你,肯敢以實情稟告。」

舍利弗很同情她,也為她說法,讓她心生歡喜,才返回精舍。舍利弗立刻將此事稟告釋尊,釋尊就把那個修行者叫來詢問:
「我聽會利弗說,你為了建房子,曾經向許多人強迫捐款,果真有這回事嗎?」
「世尊,是有此事。」
「這是不如法。你絕不能因為要建房子,就胡亂向人募捐。」

佛陀把他訓斥一番,才向其他修行者說:
「諸位,你們也不許向人募捐建房子,財物難得,佈施難得。甚至信徒發心供養我們的衣食、臥床和醫藥,都是很難得的。更何況為了建房子,而胡亂求財的方法 。」
佛接著對比丘說法。

--------------------------------------------------------------------------------------------------------

從前,有一位比丘叫做跋據,一直住在叢林裏。當時,有一群釋軍多鳥也以這裹的從林為家,不分早晚都在叢林裹鳴叫不休,惱怒了這個修行者。

有一天,這位修行者來見佛。他先向佛陀頂禮後,退在一旁站著,佛陀慰問他:
「你的身心都很愉快吧?叢林裹生活得快樂嗎?」

修行者回答:「世尊呵!我既無病,也無苦惱。叢林裹生活愉快,惟獨早晚一大群釋軍多鳥在吵鬧。使我心煩不能瞑想。」
「你想把釋軍多鳥趕走嗎?」
「我的確這樣想。」
「既然這樣,我教你一個方法。黃昏,當釋軍多鳥飛來的時候,你向每隻鳥兒要一根羽毛,等到明晨牠們要離去時,你向牠們要一根羽毛,這麼一來,牠們以後再也不敢回來。」

修行者欣然回到叢林裏,如常打坐。黃昏時刻,釋軍多鳥群集飛來,在頭頂上狂嗚不已。修行者對群鳥說:
「請你們都給我一根羽毛好嗎?我有些用處。」

聖鳥聽到默不作聲,但都不敢拒絕,紛紛拔起一根羽毛丟到地面。次晨,修行者又向牠們乞討羽毛,群鳥無奈,只好又拔羽毛丟下。當晚,群鳥再也不肯棲息在叢林裏,改向別處求宿,勉強渡過一晚。但是,群鳥住慣的地方,捨不得冒然遺棄,而陌生地方又不能適應,次日黃昏,群鳥又返回叢林了。

結果,修行者再要向牠們乞討羽毛。群鳥彼此嗟商:
「這個修行者簡直不可理喻。羽毛若拔完,我們都不能飛了,但要怎麼應對呢?他是叢林主人,我們必得離開此地,到別處尋找住處才行。」
群鳥最後紛紛飛走了。

釋尊講完這段話,就對一群修行者說:
「諸位,連天空的飛鳥,尚且討厭被人屢次乞討,何況是人呢?你們絕不要凡事匆忙,不能對那些信徒居士胡妄求財。」

------------------------------------------------------------------------------------------------------------

「世尊,為何那位叢林的修行者會害怕鳥聲呢?」
佛又談到昔日因緣。
從前,有一隻象住在未開發的森林裹。有一天,突然狂風怒號,樹木全被吹斷。大家聽到樹木的折斷聲,不禁驚慌奔跑,最後站在一棵樹下發抖時,不料,那棵樹也突然被吹斷。

此時,天人看見象驚慌的樣子,就唱出一首詩偈:
  「暴風突起,樹木折斷,大象驚慌狂跑。
   倘若大風吹遍天下,大象就無處可逃了。」

當時的大象,就是叢林裏的修行者。

---------------------------------------------------------------------------------------------------------

佛又向出事的修行者談起一段因緣。

從前,有五百位仙人住在雪山裏。其中一位離開團體,獨自到泉水清澈。風景絕佳,果實累累的深谷下,禪坐修行。

這位仙人的住處附近有個池塘,池塘裏潛伏一條。龍看見仙人正襟危坐的姿態,慈悲之心,油然而生。

牠每天來到仙人打坐的地方,把仙人的身體層層圍住,自已的頭蓋住仙人的頭頂,一直盯著不動。結果,反使仙人坐在原處晝夜不能休息,身體逐漸衰瘦,全身長了皮癬,痛苦難挨。

有一天,幾位仙人同參來訪,見他瘦弱無力,全身生癬,大吃一驚,問他:
「到底怎麼回事?你竟瘦得這麼厲害,全身長癬?」

仙人將此中情形說出,同參們聽了又問他:
「那就不妙了,倘若不讓那條龍來,如何呢?」
「當然很好,可有什麼妙計嗎?」
「有,那條龍身上有什麼東西?」
「有的,喉嚨上有寶珠。」
「你向牠乞討寶珠。因為龍生性吝嗇,不肯給人東西,當然也不會來。」

同參教他這個方法後便回去了。這位仙人依照同參的建議等待龍來時,立刻向牠乞討喉嚨的寶珠,龍馬上變了臉色,默然離去。

次日,龍又來了,仙人一見,就作偈問他:
  「光芒閃爍的摩尼寶珠,脖子上掛著的瓔珞,
   如果你肯給我的話,我就與你為友。」

龍也作偈回答:
  「向我要求摩尼珠,無異拿著手杖喚狗來。
   我不但不給你摩尼珠,也不想去你的地方。
   縱有上等佳餚和諸多寶物,也比不上此顆摩尼珠的珍貴。
   縱使向我再三乞討亦無可得,又何勞殷勤強求呢?
   若再懇求則傷彼此親愛之情,如此更不可得。」

此時,天於虛空中傳來詩偈:
  「所以會被人討厭,在於向人乞討。
   仙人只要呈現貪相,連水龍也會隱藏在深淵裏。」

佛陀說完這段往事,又向募捐建房的修行者說:
「修行者呵!連龍被人屢次索求,都會厭惡逃走,何況是人呢?今後你不能再向在家信徒強求財物,這是遭人討厭的原因。」

有人雖然被百般愛慕,但若貪求無厭,也同樣會遭人嫌棄。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呂洞賓的手指頭

引用:http://hk.epochtimes.com/9/9/28/106740.htm  大紀元時報 / 文:黃容

有一個非常窮的人,生活雖苦,卻非常虔誠的供奉著仙人呂洞賓。

呂洞賓看他頗有修道之心,一天,降凡到他家。

呂洞賓看到他家一貧如洗,就伸了一根手指頭指著他家庭院中的一塊大磐石,那塊大磐石立刻變成一塊閃閃發亮的黃金。

呂洞賓指著那塊黃金對那人說:「這塊黃金送你吧!」

那人說:「我不要!」

呂洞賓一聽,欣慰的點點頭。呂洞賓心想:「這人果真心地誠實,沒有貪念。可以把仙道傳給他了。」

豈料,正當呂洞賓要開口,那人卻說:「我想要的是你這可點石成金的手指頭。」

呂洞賓一聽,搖搖頭,嘆了嘆氣,化作一股煙兒飄走了。

這個乍看來令人會心一笑的故事,卻有嚴肅的寓意:一個修道人,長期安貧吃苦,都能忍得過去,一旦面對突來的、實實在在的金錢利益,那個心就很難放得下了。

吃煎麥的下場


引用:http://boktakhk4.pixnet.net/blog/category/1456244 吃煎麥的下場


《出曜經‧利養品》

昔大月氏國風俗常儀,要當酥煎麥食豬。

時宮馬駒謂其母曰:「我等與王致力,不計遠近,皆赴其命。然食以草當,飲以潦水。」馬

告其子:「汝等慎勿興此意,羨彼酥煎麥耶?如是不久,自當現驗。」

時逼節會,新歲垂至。家家縛豬,投於鑊湯,舉聲號喚。馬母告子:「汝等頗憶酥煎麥不

乎?欲知證驗,可往觀之。」

諸馬駒等,知之實然。方知前愆,為不及也。雖復食草,時復遇麥,讓而不食。


偈曰:

                窮人羡富人,富人苦一身。
    
                籠雞湯鍋近,野鶴天地寬。
---------------------------------------------------------------------------------------------------------- 

 從前,大月氏國(古族名,秦漢之際游牧於敦煌、祁連間)有一個風俗習慣:用酥油煎麥餵

養肥豬。宮廷裏的小馬駒看見了,忿忿地對媽媽說:「我們天天給國王賣命,勞累受苦,可

是人只給我們吃些乾草,喝些地上的積水,真是太不公平了!」

母馬對兒女們說:「不要羨慕肥豬,你們不久就會看到牠們吃煎麥的下場。」

新年到了,家家戶戶捆起養得肥頭大耳的豬玀,投進滾燙的水鍋,屠宰拔毛,到處是一片豬

玀的哀號聲。

小馬駒在一旁看得戰戰兢兢,方才明白以前的羨慕實在是毫無遠見。從此以後,牠們吃起乾

草,覺得分外甜美,即使看到麥子,也遠遠地躲開了。


【今解】

《出曜經》中的這個寓言,是勸人們不要羨慕世間任何物質享受,要看破紅塵,皈依佛理,

這原本是一種僧侶主義說教。但可笑的是,現代迷信的鼓吹者也要求人們放棄一切物質欲

望,認為生活富裕將使人墮落。誠然,不正當地追求享受會帶來壞的結果,但認為物質享受

一定會轉化為災難,則是絕對荒謬的。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物質和文化

生活不斷增長的需要,通過發展生產,來實現這個目標,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調達求神通

引用:http://www.ctworld.org/sutra_stories/story392.htm  中台/佛典故事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調達」(提婆達多)的比丘,非常聰明好學,十二年中,修息所有的禪定都能夠成就,也能遵循十二頭陀的苦行,修不淨觀、數息觀,得暖、頂、忍、世第一等成就,並且誦經六萬部,無人能出其右。但是,隨著修行時間愈久,調達逐漸希望藉由這些成就獲得利養。他想了想,覺得唯有學會神通變化,才能夠讓大家敬畏自己。

這天,調達獨自來到釋迦牟尼佛的處所,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迫不及待地表示自己想要修習神足通,飛行變化至他方世界弘揚佛法、廣度眾生。世尊早已洞悉他的動機,淡淡地說:「你先放下這樣的欲望,思惟一切世間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

調達心想:「哼!你就是怕我學會神通之後勝過你,才會密藏而不傳授。」於是調達比丘離開佛所,又來到人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前作了同樣的請求。已經證得阿羅漢的舍利弗當然明白調達的心性,亦規勸他修學「無常、苦、空、無我」。調達聽不進去,驕傲地認為:「舍利弗號稱智慧第一,跟我比起來,就如螢火比於日月。沒有人能像我一樣能誦讀六萬部經,我尚且不解神足之道,舍利弗又怎會懂得呢?」

第三次,調達找上了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卻被尊者以同樣的理由所拒絕。調達立刻起了瞋恚之心,心想:「目連自誇神足第一,就是恐怕我得了神足通,令其失去神足第一的盛名。」他覺得這些人既自私又小氣,不教便罷,還要他思惟「無常、苦、空、無我」這麼簡單的道理,實在看不起人。最後,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阿難。阿難雖然廣學多聞,仁慈善良,但因還未證得聖果,不知調達的心思,故不疑有他地教授調達修習神通的次第與方法。

好不容易得到教法的調達,在閑靜偏僻的地方專心一意地修法,運用之前禪定的基礎,心念從粗到細,由細還粗,身心和合漸漸離地,飛升屋頂乃至虛空,作十八種神變,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從東而沒、從西而出,從西而沒、從東而出;或化多分身還合為一,或穿牆越壁,了無障礙。

調達知道自己已經修習成功,便從空中而下,進入宮廷謁見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太子,並在太子眼前化作小兒,面如桃花,莊嚴無比,跳坐太子的膝上任其撫玩。阿闍世太子歡喜無比,認為調達比父親所尊崇的世尊還要偉大,便每日賞他五百金,日日形影不離,隨時供養不令匱乏。

許多弟子見到調達自由出入宮中,富貴榮華不可言喻,心生羨慕,相率前來求見世尊,世尊對眾弟子開示道:「你們不要貪愛這種名聞利養,名利不僅會陷自己於罪網中,更會坑害他人。」世尊接著以譬喻說明,山中鷲鳥對剛孵出的雛鳥說:「你們學飛時不要貪多,飛得過高會被強風所傷。」雛鳥不聽規勸,率性飛至高空,結果被風吹落、肢節分離。又如,龜告其子:「不要貪玩,外有獵人虎視眈眈,釣取你們分而為五。」龜子不從其教,在外嬉戲無有戒心,見有長線逐在身後卻不知逃避,後多被捕捉喪身失命。世尊說道:「調達比丘貪求供養就如這般,造諸罪業必受苦果。」

世尊為了讓弟子更明白利欲害人的道理,再舉證說明:「過去,大月氏國風俗以生酥和麥煎熟來餵養豬隻,當時宮中有馬駒聞到香酥的味道而向其母抱怨:『我們為國王賣命,馳騁四處,不問遠近,為什麼待遇卻不如一隻豬仔,每天要吃了無滋味的水草?』母馬回答:『你們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待遇是禍不是福,不久之後即當驗證。』其後,年關將近,家家皆捉豬隻投於鑊湯沸爐之中,豬群哀嚎之聲遠近皆聞。這時,母馬復問其子:『你們還想再吃酥煎麥嗎?』小馬們個個心驚,縱使遇上好麥糧也讓而不食。世尊再告誡大眾:「調達心性如何,大眾皆知,如此的供養並非德行的感召,過後必將獲罪無量。」

日後,調達果然唆使阿闍世殺老王作新王,自己並欲害世尊而作新佛,毀謗三寶、出佛身血,造了五逆重罪後,大地迸裂,應時身墮地獄。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十四》

省思


貪財、貪名、貪利、貪色,是眾生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受這些外境的支配,個個成了「欲奴」,不僅心不自在,身更是煩擾不堪。修行,正是為了返本還源,找一個最究竟安穩的處所;然而佛道長遠,如果沒有生生世世的雙修福慧、發菩提心,只是急於成就,便落入愛見名利的坑埳裡,想要解脫,無異緣木求魚!

貪得無厭的蜈蚣


貪得無厭的蜈蚣 / 文:如真

蜈蚣本來只有四隻腳,能跑善跳,每天抓蟲子吃,雖然辛苦一點,肚子還是餓不着的。
但牠看到昆蟲們都有六隻腳而自己只有四隻腳,就不滿意了。
 
牠向禱告上帝說:「上帝呀,請您多給我幾隻腳吧!這樣,我就會比蟲子跑的快,跳的遠,過上好日子了。」
 
上帝給牠添了四隻腳。蜈蚣有了八隻腳以後,果然跑得更快,跳得更遠。抓到更多的蟲子。
蜈蚣心想:「八隻腳就給我帶來這樣大的好處,要是腳再多一些,我肯定會……..」
 
於是,它又日夜不停的向上帝祈禱。上帝對它說:「八隻腳不是很好嗎?蜘蛛就是八隻腳,我看你就不要再添腳了吧!」
 
蜈蚣說:「蜘蛛八隻腳,可它會織網,捕到的蟲子多。我雖有八隻腳,可我不會織網,捕的蟲子就比蜘蛛少的多,這不公平!我要更多的腳,越多越好!」
 
上帝一下子給蜈蚣又添了十七對腳,連同已有的四對,共二十一對腳。這麼多腳,互相牽制,成了蜈蚣的沉重負擔,還遠不如原來只有四隻腳的時候能跑善跳。牠後悔極了,又日夜不停的向上帝祈禱恢復牠原先四隻腳或八隻腳。

蜘蛛聽到蜈蚣向上帝嘮嘮叨叨的禱告後,對牠說:「誰叫你貪得無厭的呢?現在,落的這個下場,上帝也救不了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