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身病心不病

引用:http://www.ctworld.org/sutra_stories/story411-600/story482.htm

佛陀在拔祇國尸牧摩羅山鬼林的鹿園弘法時,一位名為那憂羅公的長者前來頂禮佛陀,並且稟告佛陀:「我現在年老多病,非常憂惱,祈願佛陀開示,讓我們獲得永恆的安穩。」

佛陀開示長者:「如你所言,這色身有許多病痛,怎能依靠!不過就是個臭皮囊。你應該曉得,有些人只知道依靠這個色身,享受短暫的快樂,實在是愚癡,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這樣的。所以,心生病了,就要治心,你應當要學習這個道理。」

長者聽了開示,恭敬頂禮佛陀後離去。長者心想:「舍利弗尊者的住所離這兒不遠,我可以到那裡去請教尊者佛陀所開示的意義。」這時,舍利弗尊者正坐在樹下打坐,那憂羅公來到尊者面前,頂禮後退坐一旁。

舍利弗尊者問長者說:「你的容貌和悅,整個人看來安詳舒泰,一定有什麼因緣。請問你先前是到佛陀那裡聆聽開示嗎?」長者回答:「是啊!我之所以看起來祥和愉悅,正是因為剛才聽了佛陀的甘露法語,所以身心清涼。」

舍利弗尊者問:「請問您聽到什麼甘露法語,滋潤了你的心靈?」長者說:「我請示佛陀,自己年老多病,非常痛苦,希望能聽聞佛陀開示,獲得安穩。佛陀開導我說:『色身有許多病痛,怎能依靠!不過就是個臭皮囊。有些人只知道依靠這個色身,享受短暫的快樂,卻要遭受無盡的痛苦。由此體認,雖然色身避免不了病痛,但我們可以讓心不生病。』」

舍利弗尊者又問:「您有進一步請示佛陀什麼是『身有病、心無病』嗎?」長者回答:「我沒有繼續詳問。尊者您一定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您能慈悲開示。」

舍利弗尊者說:「凡夫不親近聖人,不聽受聖人的教導,不順從聖人的訓誨,也不親近善知識,不跟隨善知識一起學習。他們把地、水、火、風四大暫時聚合的色身,當作是永恆不變、獨一無二、擁有主控權的自己。認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這個色身。然而色身衰老病變,各個器官機能無時不在變化,在這當中執著有我,就會愁憂苦惱。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識都執著有我。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和我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然而五蘊分分秒秒都在生滅變化中,執著有我,就有許多愁憂苦惱,像這樣就是『身有病、心亦有病。』」

長者問舍利弗尊者說:「怎樣才能使身有病而心無病呢?」舍利弗尊者回答:「長者,我們應向聖賢請教修行的法門,多親近善知識,多跟善知識一起學習。他們不會把這個四大、五蘊暫時聚合的色身,當作是永恆不變、獨一無二、擁有主控權的自己。也不認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這個色身。雖然色身會衰老病變,各個器官機能無時不在變化,但我不在其中,所以不會愁憂苦惱;不會把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識執著是我的,知道五蘊非實有,所以不應種種生滅變化而憂愁苦惱,像這樣就是『身有病而心無病』。所以,長者您應該如此學習:不執著四大假合的色身,也不執著虛妄不實的意識心,就能遠離憂愁苦惱。」那憂羅公聽了舍利弗的開示,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六》

省思

人從小到老、到死,每一個過程、每一年、每一個鐘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當中,只有能知痛癢、冷熱的這念心不生亦不滅、不去亦不來、不垢亦不淨,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唯有依這念真心起修,時時不離這念心,人生才能時時安穩,遠離痛苦煩憂。

除卻心頭火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tszshan_goodluck/article?mid=2258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
專誠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

「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

讓我做你的弟子!」

宗臬:「你有家庭,大太重的社會氣息,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

妻子、女兒、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法,有一天起了個大早,就到寺裡禮佛,

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說:

「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

「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的也用偈語回道:

「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到:

「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

「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燥氣,怎算放得下?」

一個真正放得下的人,並不是對生活的厭煩而萌生出家意願而自認

為看破紅塵,而是對生活的體認生命的了解而放下了心中執著,

執著愛,執著恨,執著金錢,放得下,煩惱就放下了~

佛對捨欲樂追求的七個譬喻

引用: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issue.asp?article=98.98.6.20$36.htm

蔡奇林譯
 
本經敘說佛以種種譬喻為哺多利居士開示:追求世間欲樂(俗務)的徒勞、危險、虛幻、短暫、多苦多惱、多諸災患。因此,應當捨棄有缺陷的感官之樂,轉而修習純一、無害的離欲之樂。觀察世間欲樂的缺陷與過患,進而趣向離欲,即是從世間轉向出世間的關鍵。
斷除俗務之法「然而,大德啊!在聖者的律中,如何全面、完全斷除俗務?善哉,大德!願世尊教導我,在聖者的律中,全面、完全斷除俗務之法!」
「那麼,居士啊!仔細聽,好好思惟,我就要說了!」
「好的,大德!」哺多利居士回答世尊。

[七種欲的譬喻]

如狗食殘骨
世尊這樣說:
「居士啊!譬如一隻飢餓、無力的狗,出現在屠牛者的店舖前。熟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將一根刮得乾乾淨淨、沒有肉、只沾有血的骨頭丟向牠。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隻狗啃食著這根刮得乾乾淨淨、沒有肉、只沾有血的骨頭,能否消除飢餓、無力?」
「不能啊,大德!」
「為什麼?」
「大德啊!因為這根骨頭刮得乾乾淨淨,沒有肉,只沾有血,這隻狗只有疲勞、苦惱的份。」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骨頭,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鷹啣肉片
「居士啊!譬如有鷲鳥、或蒼鷺、或兀鷹,啣著肉片飛走。眾多鷲鳥、蒼鷺、兀鷹,便隨後緊緊追趕、撕裂、搶奪。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隻鷲鳥、或蒼鷺、或兀鷹,若不迅速放棄那塊肉片,牠是否會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是的,大德!」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肉片,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逆風持炬
「居士啊!譬如有人拿著燃燒的草炬,逆風而行。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個人若不迅速丟棄那支燃燒的草炬,那麼,那支燃燒的草炬,將會燒到他的手,或燒到他的臂,或燒到他的某一肢體,他是否會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是的,大德!」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草炬,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身陷火坑
「居士啊!譬如有個炭火坑,坑深過人,充滿炭火,無焰無煙。那時,來了一人,想要生存,不欲死亡,希求快樂,厭逆痛苦。有兩個力士,捉住這人的雙臂,拖到炭火坑。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個人是否會這樣那樣地扭曲身體奮力掙扎?」
「是的,大德!」
「為什麼?」
「大德啊!因為這個人知道:『我若掉進這個炭火坑,則會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炭火坑,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夢中園林
「居士啊!譬如有人,夢中見到可愛的花園、可愛的森林、可愛的土地、可愛的蓮池。他醒來之後,見不到任何東西。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夢境,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暫借之物
「居士啊!譬如有人,向人借來財物─豪華的車輛,和殊妙的珠寶耳環。他以那些借來的財物,裝飾圍繞,而後前往市集。人們看見他,便這樣說:『朋友們!這真是個富豪啊!富豪們正是這樣享用財物啊!』債主們在那裡看見他,便當場向他索回自己的財物。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那個人是否會心生苦惱?」
「會啊,大德!」
「為什麼?」
「大德啊!因為債主們向他索回自己的財物。」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借貸物,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樹上之果
「居士啊!譬如距離村落或市鎮不遠之處,有片茂密的森林。那裡有一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但沒有任何果實掉落地上。那時,來了一個人,想要果實,尋找果實。他四處遊行,尋求果實。他進入那片茂密的森林,看見那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他這樣想:『這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但沒有任何果實掉落地上。我知道如何爬樹。我何不爬到樹上,而後盡情享用,並裝滿腰袋!』他便爬到樹上,盡情享用,並裝滿腰袋。」
「那時,來了第二個人,想要果實,尋找果實。他拿著利斧,四處遊行,尋求果實。他進入那片茂密的森林,看見那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他這樣想:『這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但沒有任何果實掉落地上。可是,我不知道如何爬樹。我何不從根把樹砍斷,而後盡情享用,並裝滿腰袋!』他便從根把樹砍斷。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那個爬到樹上的第一個人,若不趕快下來,則當那棵樹倒下時,他是否會跌斷手,或跌斷腳,或跌傷身體某處,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會啊,大德!」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樹上果,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問題與思考

1.哺多利居士問「全面、完全斷除俗務之法」,佛陀為何答以欲的種種災患?具體而言,「俗務」包括哪些?俗務與欲之間有什麼關連?
2.七種欲的譬喻,各顯示出欲的哪些不同種類、面向和性質?請舉實例說明。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往生天界的兩則故事



引用:www.dzlj.net./ 道自來居 網站

【往生天界的兩則故事】

故事 1:像往常一樣,有次,佛佗十大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的大目揵連,由於他的弟子中有人生病,他就展現神通力上到忉利天,要去問已經生往忉利天的神醫耆婆。當時,所有的天人正好趕往歡喜園,準備去享樂,大目揵連只好在路邊等待,雖然大目揵連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路過的天人卻無一人看他,就連他要找的耆婆,雖然看見他,也不過是舉起手打一下招呼,就坐著車子往歡喜園去了。

大目揵連低聲自唸:「這個耆婆在人間時拜我為師,今日昇為天人享福,居然連飲水思源都忘了?這是什麼弟子啊!」因此,他展現神通力制止車子前進,耆婆因此下車向大目揵連頂禮,以他的頭觸及大目揵連的腳,以示尊師。大目揵連就過去在人世間的種種責難耆婆。耆婆覺得他被師父錯怪而說:「我就是因為當人時,成為師父的弟子,才有這個能耐在車內向師父您揮手,您有看見其他的天人看您一眼嗎?這是因為生在忉利天能享樂使然的,也不是我故意不理師父的啊!」大目揵連也深知是如此。這才想起此行的重點是求醫,趕緊問:「有弟子生病要怎麼辦?」耆婆回答:「要用斷食法作根本療法。」

故事 2:
有時候,大目揵連會勸說天帝:「現在正值佛陀住世,您為何不趕緊多親近佛佗?好好接受及學習正法,好獲得更高成就。」天帝為讓大目揵連明暸天人耽溺享樂,特別示範召喚一位天子前來,未料,一連召喚三次卻還是不見人影。原來這位天子只有一位老婆,又喜歡一種舞蹈,雖然天帝召喚甚急,卻因為太愛老婆及跳舞而無法自主前往;後來不堪天帝一再召喚而到,被天帝問起何故慢來才據實以告。

天帝向大目揵連說:「這位天子不過喜歡一名老婆及一種舞蹈,雖然以此自樂就沒有辦法割捨了。您想想,如果作到天帝,有無數的宮殿、天女、美食,百千種的娛樂,看一樣換一樣的沒完沒了,雖然明知佛佗值世,佛法難得聽聞,由於種種享樂纏縛無法自主,當事人又奈何呢?」

上述二則公案在在說明著「天界」都在享福!如同『天堂』,要什麼就有什麼,天天享福享樂,保證讓您「忘了我是誰」,連昔日在娑婆世界對目連尊者畢恭畢敬的耆婆,來到天界都變成這樣!連玩樂都不及了!哈 ~ 真的很難修行!

問題是,在天界享完福後,還是要往生他界。更麻煩的,由於福報已被享盡,所以再生之處必定是極差的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如此,與佛法可令人解脫生死輪迴,不必再往生輪迴,顯然是差異極大。
原因就出在:生在天界的自我控制力的能量是低的。因為當你天天忙著享樂時,你無法去想未來有什麼不好的下場!就像經濟狀況很好的人們,天天忙於公司的事時,他怎樣去想起修行的重要呢?所以,在人世間忙忙忙的人們,比起享福天界的天人們,控制能量又能好到那裏去呢?看來這二段故事可以深思的層面還不少吧!
--------------------------------------------------------------------------------------------------------

原文出於《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六》

如昔。一時。大目揵連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問耆婆。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在路側立。一切諸天無顧看者。耆婆後至顧見目連。向舉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中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責其不可。耆婆答目連曰。以我人中為大德弟子。是故舉手問訊。頗見諸天有爾者不。生天以著樂深心不得自在。是使爾耳。目連語耆婆曰。有弟子病當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斷食為本。

有時。目連勸釋提桓因。佛世難遇。何不數數親近諮受正法。帝釋欲解目連意故。遣使勅一天子令來。反覆三喚猶故不來。此一天子唯有一婦。有一伎樂。以染欲情深。雖復天王命重。不能自割。後不獲已而來。帝釋問曰。何故爾耶。即以實而對。帝釋白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樂。以自娛樂不能自割。況作天王。種種宮觀無數天女。天須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樂以自娛樂。視東忘西。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染樂纏縛不得自在知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