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貿易三堅

【本事經卷第七/三法品第三之二】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苾芻當知。諸有智者。
應以三種不堅之法。貿易三堅

云何為三。
一者應以不堅之財。貿易堅財
二者應以不堅之身。貿易堅身。
三者應以不堅之命。貿易堅命。
云何應以不堅之財貿易堅財。
謂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法精勤。
勞役手足。竭力流汗。
所獲珍財。應自供身。
奉上父母。賑給妻子奴婢僕使朋友眷屬。
晝夜集會。歡娛受樂。
而遇沙門。或婆羅門。具淨尸羅。成調善法。
勤修梵行。除去憍逸。忍辱柔和。
履正直路。棄諸邪道。趣涅槃城。以淨信心。
歡喜恭敬。如應如時。持用布施。
遠求無上安樂涅槃。或希當來人天樂果。
是名應以不堅之財貿易堅財。

云何應以不堅之身貿易堅身。
謂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正見。
能離殺生。究竟圓滿。無犯清淨。
離不與取。究竟圓滿無犯清淨。
離欲邪行。究竟圓滿。無犯清淨。
離虛誑語。究竟圓滿。無犯清淨離飲諸酒。
生放逸處。究竟圓滿。無犯清淨。
如是等類。是名應以不堅之身貿易堅身。

云何應以不堅之命貿易堅命。
謂我法中。諸聖弟子。
如實了知。是為苦諦。

如實了知。是苦集諦。
如實了知。是苦滅諦。
如實了知。是能趣向苦滅道諦。
是名應以不堅之命貿易堅命。

如是名為諸有智者應以三種不堅之法貿易三堅。

喜施獲福

引用: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107.htm 中台佛典故事/老嫗的清淨供養
 
佛陀帶領阿難及眾多弟子週遊列國時,一日,朝著一座城市前進。而那城主早已耳聞佛的事蹟,並擔心佛到城裡後,所有的人民都皈依了佛,將來自己就無法受人敬重了,想到這裡,城主心裡不免擔憂,於是下令:「若有人敢供養佛陀的話,就要課五百錢稅金。」

佛陀進城後,就帶著阿難去托缽,城裡的居民因擔心沉重的稅金而不敢出來供養佛陀。當佛陀托著空缽要出城時,一位老傭人正端著一碗腐爛的食物出門,準備將之丟棄,然而,當她看到佛陀莊嚴的姿態、大放光明的金身及眉宇間散發的慈悲與安詳,心裡非常感動。但是,待她仔細一瞧,卻發現佛陀的缽裡空無一物。此時,老傭人心想:「如此相好莊嚴的人,吃的一定不是一般的食物。而他現在卻委身在此托缽行化,這正是他的大慈悲啊!」

頓時,這位老傭人生起了景仰的清淨心,想要供養佛陀一些美味佳餚。但她因一貧如洗而無法如願,心當中既難過又慚愧,只好告訴佛說:「我實在很想要設齋供養您,但是,我卻什麼也沒有,僅有的只剩手上這碗粗糙的食物,若佛陀您不嫌棄,就請收下吧!」佛陀看出了她的虔敬以及供養的那份清淨心,就毫不猶豫的收下她供養的食物。

就在此刻,佛陀微笑著,並放出五色光芒,照遍天地,不久,再從眉間收回這道光芒。佛陀是已經開悟的聖者,其一言一行皆有深刻的涵義,是不會無故而笑、無故而說的,而佛陀方才的舉動令阿難不解。於是,他便恭敬的請示佛陀,是何因緣而微笑呢?

佛陀問阿難:「你可看見剛才老傭人滿懷信心布施的情形?」
阿難回答:「看見了!」
佛接著說:「這位老傭人因為剛才的布施,往後的十五劫中,她將會到天上享福,不墮入惡道中。之後,她會投生為男子,並且出家修行,成為辟支佛,證到無上涅槃,受大快樂。」

這時,有個人看到這樣的情形,就對佛說:「你雖貴為婆羅門,是淨飯王的太子,卻在得到布施後,撒了一個大謊。用這樣不淨的食物布施,竟可得到如此的果報,怎麼可能呢?」待此人語畢,佛伸出他又長又寬的舌頭,覆蓋過臉直到髮際。接著就問:「如果你看過經典的話,有這樣舌頭的人,你想他會說謊嗎?」這個人回答:「根據經典記載,舌頭可以蓋過鼻子的人,所說的話就不會有錯。何況是能長到髮際,則此人的話,絕對無所懷疑。但是,我仍然無法理解,就憑這麼一點兒布施,為何能獲得如此大的果報?」

佛接著問:「你可看過世間有什麼希有罕見的情形?」那人答:「有啊!我曾經在路上親眼目睹一棵大樹,居然能遮蔽住五百輛車隊,那樹蔭大得簡直沒有盡處。這可說是希有難得的吧!」佛說:「這棵樹的種子有多大呢?」那人回答:「大概就只有一般種子的三分之一大而已。」佛即說:「誰會相信你說的話呢?那樣寬大的樹木,竟然是由如此微小的種子所孕育出來的。」那人緊張的反駁說:「是真的呀!我沒有撒謊騙人,因為那是我親眼所見的。」

佛告訴這個人:「剛剛的情形不也是這樣嗎?那位充滿信心布施的老傭人,最後得到大福報,這和你遇到的情形不是一樣嗎?即使樹的種子如此微小,卻有極大的果報。更何況,如來已證到最圓滿的果位,福田是如此豐盈,這樣的事不是不可能的。」這個人聽了當下豁然開朗,趕緊五體投地頂禮佛陀,懺悔自己的愚癡過失。佛陀歡喜地接受此人的懺悔,並慈悲地為他開示法要,由於一心聽法的緣故,此人即證得初果羅漢。證果的他法喜地舉起雙手,向大家呼喊道:「各位,甘露的門大開了。為何大家不趕快出來啊?」

城裡的居民紛紛繳納了五百錢稅金後,蜂湧至佛前,表示歡迎與供養,並異口同聲說:「若能得到甘露法語,那五百錢又算得了什麼!」

當所有的居民全都出來供養佛陀後,那道命令自然也就沒有效了。後來,城主也懺悔自己的過失,和大眾一起皈依佛陀,同獲清淨的信心。

省思


一顆微小的種子,會長成遮天的大樹。因地中的心念隱沒難測,因緣成熟時,所呈現的業果也不可輕忽。佛法凡事講發心,善心是善果的開端,惡心是惡果的起緣。起心動念的微妙,超乎事相上所能表現的。供養的真誠發心,也是遠超過錢財所能度量的。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五明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PRrodk.BBQfhBIwr2ppAri4lyKTo/article?mid=1388

經云:「菩薩學處,當在五明學處」亦即成為一位菩薩,必須通曉五門基本的學識。

何謂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
茲簡述如下:

1.聲明
即文字、音韻及語法之學。
相當於現代的語言學、文典學。關於其要目,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五載有六相,即法施設建立相、義施設建立相、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時施設建立相、數施設建立相、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

2.工巧明
即通達有關技術、工藝、音樂、美術、陰陽、算曆等學藝。
可分為二,即身工巧和語工巧。
工巧明相當於現代的科技、天文、農工商業、藝術等,這些學問有助於解決人們的食衣住行,沒有飢寒之苦。

3.醫方明
即醫學、藥學。
大藏經收有關醫療之典籍,有佛醫經、療痔病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等等。
人們在生活歷程中,沒有不生病的,即如佛陀時代的名醫耆婆,皆曾接受治療。生病即須服藥,以脫離病痛。

4.因明
即論理學。相當於現代的理則學。
常人平時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須一切合理,並合乎羅輯,否則不為人們所接受信服。
在《瑜伽師地論》中所說的因明,事實上是一種辯論的方術,並以辯論有關的七事(論體、論所依、論處所、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來解釋因明。

5.內明
即佛教中的菩薩藏法和聲聞藏法。
亦即有關佛所說的因果之理的教學,與「佛學」、「佛法」同義語。
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三載,內明有四相,即事施設建立相、想施設建立相、攝聖教義相、佛教所應知處相。

佛教中大乘教義的創立和發展,本來含有積極的入世精神,自《瑜伽師地論》提出五明為菩薩所求正法的內容,更使大乘救世的思想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體現。
而菩薩求學五明,是為了使無上正等菩提大智資糧很快的圓滿。大乘瑜伽的思想,亦是使菩薩和人生現實能夠正確的結合起來,其益甚巨。

僧肇大師


僧肇,東晉名僧。
家貧,以傭書為業,遂得博覽經史;初好老莊,及讀《維摩詰經》而感悟,遂出家。
師志於參研佛學,遠赴姑臧投於鳩摩羅什門下。
後於長安協助譯經,初露才華。
師殫精竭慮,潛心佛理,其〈般若無知論〉一出,為南北學僧嘆為觀止。
不幸英華早逝,
後人收錄其著〈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諸論為《肇論》行於世。

------------------------------------------------------------------------------------------------------------------------------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HuWFxRqLFRKePrbki81IEIkxHIM-/article?mid=26786

《高僧傳》卷六:
僧肇,京兆人。
家貧以傭書為業。遂因繕寫,乃歷觀經史,備盡墳籍,志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
嘗讀老子《道德章》,乃歎曰:美則美矣,然期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
後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玩味,乃言: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學善方等,兼通三藏,乃在冠年,而名振關輔……。
後羅什至姑臧,肇自達從之,什嗟賞無極。及什適長安,肇亦隨入。
及姚興命肇與僧睿等,入逍遙園助詳定經論。肇以去聖久遠,文義舛雜,先舊所解,時有乖謬。及見什諮稟,所悟更多。
因出《大品》之後,肇便著《般若無知論》,凡二千餘言,竟以呈什,什讀之稱善。
乃謂肇曰: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

僧肇以後又著《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寶藏論》、《維摩詰所說經注》等,對後來禪宗影響至大。
有禪宗大德因讀《涅槃無名論》而豁然大悟者。
如論中說:「夫至人空洞無相,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
雲庵云:「昔石頭和尚讀至於此,遂豁然大悟曰:聖人靡己,靡所不己,法身無相,誰云自他。圓鑒虛照於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
其他幾種著述,禪宗門下引用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