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忍」具「八心」

參考:http://anuttara-huayen.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07.html  華嚴心得分享
            http://puretrust.blogspot.com/2008/07/part-13.html  華嚴經.十地品講錄續 (part 13)
           
華嚴經第三十五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譣詖心。皆轉清淨。

--------------------------------------------------------------------------------------------------------------

引用: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37/0671_003.htm  依華嚴明忍具八心

*「忍」須具足「八種心」,才能真正算是「忍圓滿」:
  
身加辱而忍耐不瞋。口毀罵而美順不責。意嫉害而柔和不報
不動不濁。此其所以為善人也。善人若還對彼此無智慧。
不對心清涼。罵者口熱沸。故云而自惡也。
經言。彼重以惡來。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間。害氣重殃。反在於彼。
此明禍因惡積。福緣善慶。故云福氣常自在也。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不其然乎。

1.忍辱心
    忍辱,即耐人所不耐,耐人之所不耐。如司空圖之耐辱。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2.柔和心
    水,隨圓就方。遇圓則圓,遇方則方。 至柔至剛。如老子柔弱勝剛強。

   《老子》36章:「柔弱勝剛強。」
   《老子》76章裡繼續闡明:「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 
                                   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諧順心
    諧順心,即心念和諧、心念平順。
    如:婁師德之唾面自乾。
            婁師德者,唐人,有弟,出守代州,教之耐事。
            弟曰:人有唾者,拭之而已。
            師德曰:拭之是違其怒也,使自乾爾。

4.悅美心
    如:孫登之投水嬉笑。
            孫登,為人絕無恚怒。人或投其水中,戲之,既出,嬉笑自如。

5.不瞋心
    如:孟子之橫逆自反。
            孟子曰: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
            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
            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
            又何難焉。

6不動心
    如:帝釋之訶其愚癡。
            有阿修羅,與帝釋戰,不如。遭五繫縛,將還天宮,輒瞋罵詈。
            御者白帝釋曰:釋今為畏彼,為力不足耶,能忍阿修羅面前而罵辱。
            帝曰:不以畏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與愚夫對。
            御者又曰:若但行忍者,於事則有闕,愚痴者當言,畏怖故行忍。是故當苦治,以智制
            愚痴。
            帝曰:我常觀察彼,制彼愚夫者,見愚者瞋盛,智以靜默伏。非力而為力,是彼愚痴
            力,愚痴違遠法,於道則無有。若使有大力,能忍於劣者,是則為上忍。無力有何忍,
            於他極罵辱,大力者能忍。
7.不濁心
    如:黃憲之汪洋萬頃。
            黃憲者,漢時人。郭林宗曰:黃叔度,汪洋若萬頃之波,澄之既不清,撓之亦不濁,未
            可量也。
8.不報心
    如:陳騫之含隱怨害。置之不報。
            陳騫者,晉朝人。騫沉厚,有大度量。雖加怨害惱怒,並皆含隱不報。此則含人之所不
            含者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