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身病心不病

引用:http://www.ctworld.org/sutra_stories/story411-600/story482.htm

佛陀在拔祇國尸牧摩羅山鬼林的鹿園弘法時,一位名為那憂羅公的長者前來頂禮佛陀,並且稟告佛陀:「我現在年老多病,非常憂惱,祈願佛陀開示,讓我們獲得永恆的安穩。」

佛陀開示長者:「如你所言,這色身有許多病痛,怎能依靠!不過就是個臭皮囊。你應該曉得,有些人只知道依靠這個色身,享受短暫的快樂,實在是愚癡,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這樣的。所以,心生病了,就要治心,你應當要學習這個道理。」

長者聽了開示,恭敬頂禮佛陀後離去。長者心想:「舍利弗尊者的住所離這兒不遠,我可以到那裡去請教尊者佛陀所開示的意義。」這時,舍利弗尊者正坐在樹下打坐,那憂羅公來到尊者面前,頂禮後退坐一旁。

舍利弗尊者問長者說:「你的容貌和悅,整個人看來安詳舒泰,一定有什麼因緣。請問你先前是到佛陀那裡聆聽開示嗎?」長者回答:「是啊!我之所以看起來祥和愉悅,正是因為剛才聽了佛陀的甘露法語,所以身心清涼。」

舍利弗尊者問:「請問您聽到什麼甘露法語,滋潤了你的心靈?」長者說:「我請示佛陀,自己年老多病,非常痛苦,希望能聽聞佛陀開示,獲得安穩。佛陀開導我說:『色身有許多病痛,怎能依靠!不過就是個臭皮囊。有些人只知道依靠這個色身,享受短暫的快樂,卻要遭受無盡的痛苦。由此體認,雖然色身避免不了病痛,但我們可以讓心不生病。』」

舍利弗尊者又問:「您有進一步請示佛陀什麼是『身有病、心無病』嗎?」長者回答:「我沒有繼續詳問。尊者您一定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您能慈悲開示。」

舍利弗尊者說:「凡夫不親近聖人,不聽受聖人的教導,不順從聖人的訓誨,也不親近善知識,不跟隨善知識一起學習。他們把地、水、火、風四大暫時聚合的色身,當作是永恆不變、獨一無二、擁有主控權的自己。認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這個色身。然而色身衰老病變,各個器官機能無時不在變化,在這當中執著有我,就會愁憂苦惱。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識都執著有我。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和我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然而五蘊分分秒秒都在生滅變化中,執著有我,就有許多愁憂苦惱,像這樣就是『身有病、心亦有病。』」

長者問舍利弗尊者說:「怎樣才能使身有病而心無病呢?」舍利弗尊者回答:「長者,我們應向聖賢請教修行的法門,多親近善知識,多跟善知識一起學習。他們不會把這個四大、五蘊暫時聚合的色身,當作是永恆不變、獨一無二、擁有主控權的自己。也不認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這個色身。雖然色身會衰老病變,各個器官機能無時不在變化,但我不在其中,所以不會愁憂苦惱;不會把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識執著是我的,知道五蘊非實有,所以不應種種生滅變化而憂愁苦惱,像這樣就是『身有病而心無病』。所以,長者您應該如此學習:不執著四大假合的色身,也不執著虛妄不實的意識心,就能遠離憂愁苦惱。」那憂羅公聽了舍利弗的開示,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六》

省思

人從小到老、到死,每一個過程、每一年、每一個鐘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當中,只有能知痛癢、冷熱的這念心不生亦不滅、不去亦不來、不垢亦不淨,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唯有依這念真心起修,時時不離這念心,人生才能時時安穩,遠離痛苦煩憂。

除卻心頭火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tszshan_goodluck/article?mid=2258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
專誠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

「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

讓我做你的弟子!」

宗臬:「你有家庭,大太重的社會氣息,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

妻子、女兒、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法,有一天起了個大早,就到寺裡禮佛,

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說:

「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

「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的也用偈語回道:

「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到:

「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

「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燥氣,怎算放得下?」

一個真正放得下的人,並不是對生活的厭煩而萌生出家意願而自認

為看破紅塵,而是對生活的體認生命的了解而放下了心中執著,

執著愛,執著恨,執著金錢,放得下,煩惱就放下了~

佛對捨欲樂追求的七個譬喻

引用: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issue.asp?article=98.98.6.20$36.htm

蔡奇林譯
 
本經敘說佛以種種譬喻為哺多利居士開示:追求世間欲樂(俗務)的徒勞、危險、虛幻、短暫、多苦多惱、多諸災患。因此,應當捨棄有缺陷的感官之樂,轉而修習純一、無害的離欲之樂。觀察世間欲樂的缺陷與過患,進而趣向離欲,即是從世間轉向出世間的關鍵。
斷除俗務之法「然而,大德啊!在聖者的律中,如何全面、完全斷除俗務?善哉,大德!願世尊教導我,在聖者的律中,全面、完全斷除俗務之法!」
「那麼,居士啊!仔細聽,好好思惟,我就要說了!」
「好的,大德!」哺多利居士回答世尊。

[七種欲的譬喻]

如狗食殘骨
世尊這樣說:
「居士啊!譬如一隻飢餓、無力的狗,出現在屠牛者的店舖前。熟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將一根刮得乾乾淨淨、沒有肉、只沾有血的骨頭丟向牠。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隻狗啃食著這根刮得乾乾淨淨、沒有肉、只沾有血的骨頭,能否消除飢餓、無力?」
「不能啊,大德!」
「為什麼?」
「大德啊!因為這根骨頭刮得乾乾淨淨,沒有肉,只沾有血,這隻狗只有疲勞、苦惱的份。」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骨頭,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鷹啣肉片
「居士啊!譬如有鷲鳥、或蒼鷺、或兀鷹,啣著肉片飛走。眾多鷲鳥、蒼鷺、兀鷹,便隨後緊緊追趕、撕裂、搶奪。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隻鷲鳥、或蒼鷺、或兀鷹,若不迅速放棄那塊肉片,牠是否會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是的,大德!」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肉片,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逆風持炬
「居士啊!譬如有人拿著燃燒的草炬,逆風而行。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個人若不迅速丟棄那支燃燒的草炬,那麼,那支燃燒的草炬,將會燒到他的手,或燒到他的臂,或燒到他的某一肢體,他是否會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是的,大德!」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草炬,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身陷火坑
「居士啊!譬如有個炭火坑,坑深過人,充滿炭火,無焰無煙。那時,來了一人,想要生存,不欲死亡,希求快樂,厭逆痛苦。有兩個力士,捉住這人的雙臂,拖到炭火坑。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個人是否會這樣那樣地扭曲身體奮力掙扎?」
「是的,大德!」
「為什麼?」
「大德啊!因為這個人知道:『我若掉進這個炭火坑,則會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炭火坑,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夢中園林
「居士啊!譬如有人,夢中見到可愛的花園、可愛的森林、可愛的土地、可愛的蓮池。他醒來之後,見不到任何東西。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夢境,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暫借之物
「居士啊!譬如有人,向人借來財物─豪華的車輛,和殊妙的珠寶耳環。他以那些借來的財物,裝飾圍繞,而後前往市集。人們看見他,便這樣說:『朋友們!這真是個富豪啊!富豪們正是這樣享用財物啊!』債主們在那裡看見他,便當場向他索回自己的財物。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那個人是否會心生苦惱?」
「會啊,大德!」
「為什麼?」
「大德啊!因為債主們向他索回自己的財物。」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借貸物,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樹上之果
「居士啊!譬如距離村落或市鎮不遠之處,有片茂密的森林。那裡有一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但沒有任何果實掉落地上。那時,來了一個人,想要果實,尋找果實。他四處遊行,尋求果實。他進入那片茂密的森林,看見那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他這樣想:『這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但沒有任何果實掉落地上。我知道如何爬樹。我何不爬到樹上,而後盡情享用,並裝滿腰袋!』他便爬到樹上,盡情享用,並裝滿腰袋。」
「那時,來了第二個人,想要果實,尋找果實。他拿著利斧,四處遊行,尋求果實。他進入那片茂密的森林,看見那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他這樣想:『這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但沒有任何果實掉落地上。可是,我不知道如何爬樹。我何不從根把樹砍斷,而後盡情享用,並裝滿腰袋!』他便從根把樹砍斷。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那個爬到樹上的第一個人,若不趕快下來,則當那棵樹倒下時,他是否會跌斷手,或跌斷腳,或跌傷身體某處,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會啊,大德!」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樹上果,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問題與思考

1.哺多利居士問「全面、完全斷除俗務之法」,佛陀為何答以欲的種種災患?具體而言,「俗務」包括哪些?俗務與欲之間有什麼關連?
2.七種欲的譬喻,各顯示出欲的哪些不同種類、面向和性質?請舉實例說明。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往生天界的兩則故事



引用:www.dzlj.net./ 道自來居 網站

【往生天界的兩則故事】

故事 1:像往常一樣,有次,佛佗十大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的大目揵連,由於他的弟子中有人生病,他就展現神通力上到忉利天,要去問已經生往忉利天的神醫耆婆。當時,所有的天人正好趕往歡喜園,準備去享樂,大目揵連只好在路邊等待,雖然大目揵連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路過的天人卻無一人看他,就連他要找的耆婆,雖然看見他,也不過是舉起手打一下招呼,就坐著車子往歡喜園去了。

大目揵連低聲自唸:「這個耆婆在人間時拜我為師,今日昇為天人享福,居然連飲水思源都忘了?這是什麼弟子啊!」因此,他展現神通力制止車子前進,耆婆因此下車向大目揵連頂禮,以他的頭觸及大目揵連的腳,以示尊師。大目揵連就過去在人世間的種種責難耆婆。耆婆覺得他被師父錯怪而說:「我就是因為當人時,成為師父的弟子,才有這個能耐在車內向師父您揮手,您有看見其他的天人看您一眼嗎?這是因為生在忉利天能享樂使然的,也不是我故意不理師父的啊!」大目揵連也深知是如此。這才想起此行的重點是求醫,趕緊問:「有弟子生病要怎麼辦?」耆婆回答:「要用斷食法作根本療法。」

故事 2:
有時候,大目揵連會勸說天帝:「現在正值佛陀住世,您為何不趕緊多親近佛佗?好好接受及學習正法,好獲得更高成就。」天帝為讓大目揵連明暸天人耽溺享樂,特別示範召喚一位天子前來,未料,一連召喚三次卻還是不見人影。原來這位天子只有一位老婆,又喜歡一種舞蹈,雖然天帝召喚甚急,卻因為太愛老婆及跳舞而無法自主前往;後來不堪天帝一再召喚而到,被天帝問起何故慢來才據實以告。

天帝向大目揵連說:「這位天子不過喜歡一名老婆及一種舞蹈,雖然以此自樂就沒有辦法割捨了。您想想,如果作到天帝,有無數的宮殿、天女、美食,百千種的娛樂,看一樣換一樣的沒完沒了,雖然明知佛佗值世,佛法難得聽聞,由於種種享樂纏縛無法自主,當事人又奈何呢?」

上述二則公案在在說明著「天界」都在享福!如同『天堂』,要什麼就有什麼,天天享福享樂,保證讓您「忘了我是誰」,連昔日在娑婆世界對目連尊者畢恭畢敬的耆婆,來到天界都變成這樣!連玩樂都不及了!哈 ~ 真的很難修行!

問題是,在天界享完福後,還是要往生他界。更麻煩的,由於福報已被享盡,所以再生之處必定是極差的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如此,與佛法可令人解脫生死輪迴,不必再往生輪迴,顯然是差異極大。
原因就出在:生在天界的自我控制力的能量是低的。因為當你天天忙著享樂時,你無法去想未來有什麼不好的下場!就像經濟狀況很好的人們,天天忙於公司的事時,他怎樣去想起修行的重要呢?所以,在人世間忙忙忙的人們,比起享福天界的天人們,控制能量又能好到那裏去呢?看來這二段故事可以深思的層面還不少吧!
--------------------------------------------------------------------------------------------------------

原文出於《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六》

如昔。一時。大目揵連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問耆婆。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在路側立。一切諸天無顧看者。耆婆後至顧見目連。向舉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中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責其不可。耆婆答目連曰。以我人中為大德弟子。是故舉手問訊。頗見諸天有爾者不。生天以著樂深心不得自在。是使爾耳。目連語耆婆曰。有弟子病當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斷食為本。

有時。目連勸釋提桓因。佛世難遇。何不數數親近諮受正法。帝釋欲解目連意故。遣使勅一天子令來。反覆三喚猶故不來。此一天子唯有一婦。有一伎樂。以染欲情深。雖復天王命重。不能自割。後不獲已而來。帝釋問曰。何故爾耶。即以實而對。帝釋白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樂。以自娛樂不能自割。況作天王。種種宮觀無數天女。天須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樂以自娛樂。視東忘西。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染樂纏縛不得自在知可如何。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南嶽單傳記


《南嶽單傳記》
福嚴禪寺嗣祖沙門吳靈巖弘儲表〔表字意為說明〕

始祖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平實案:記中所述諸祖行誼皆略而不錄〕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二祖阿難尊者,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四祖優波趜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六祖彌遮迦尊者,七祖婆須蜜尊者,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十祖脅尊者,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十二祖馬鳴大士尊者,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十四祖龍樹尊者,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祖羅侯羅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祖摩挐羅尊者,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二十四祖師子比丘尊者,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大師,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第三十祖僧璨大師,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師,第三十四祖南嶽懷讓禪師,
第三十五祖江西道一禪師,第三十六祖百丈懷海禪師,第三十七祖黃檗希運禪師,
第三十八祖臨濟義玄禪師,第三十九祖興化存獎禪師,第四十祖南院慧顒禪師,
第四十一祖風穴延沼禪師,第四十二祖首山省念禪師,
第四十三祖汾州太子院善昭禪師,第四十四祖石霜楚圓禪師,
第四十五祖楊岐方會禪師,第四十六祖白雲守端禪師,第四十七祖五祖法演禪師,
第四十八祖昭覺克勤禪師,第四十九祖虎丘紹隆禪師,第五十祖應菴曇華禪師,
第五十一祖密菴咸傑禪師,第五十二祖破菴祖先禪師,第五十三祖徑山師範禪師,
第五十四祖仰山祖欽禪師,第五十五祖天目原妙禪師,第五十六祖天目明本禪師,
第五十七祖千巖元長禪師,第五十八祖蘇州萬峰時蔚禪師,第五十九祖寶藏普持禪師,
第六十祖東明慧旵禪師,第六十一祖金陵東山永慈禪師,
第六十二祖金陵高峰智瑄禪師,第六十三祖金陵本瑞禪師,
第六十四祖玉泉明聰禪師,第六十五祖圓通德寶禪師,第六十六祖荊溪禹門正傳禪師,
第六十七祖明州天童圓悟禪師,第六十八祖蘇州鄧尉山三峰法藏禪師,
第六十九祖衡州南嶽般若寺退翁弘儲禪師南嶽單傳記(終)
弘儲法師如是自封為禪宗第六十九祖,遠紹虎丘紹隆禪師;意謂他宗他派傳人皆不是禪
宗正統之傳人。

葉桐山

取自  http://huiyuan.minghui.org/big5/html/articles/2006/12/7714.html   慧園拾珍

以前有個人叫葉桐山,他任河間通判,負責發送糧餉,等到替換他的人來時,剩餘的錢已積攢了三千金了,葉桐山置之不理。他走後,接替他的人發現了,按照慣例命人將這些錢給葉桐山送去,葉桐山堅決不接受,說:“我不要剩的錢,這是我的慣例。”

葉桐山回鄉後,吃飯有時都難以為繼。有一天,童子弄丟了一條大魚,葉桐山在那裏大為嘆息,他妻子聽後說:“三千金都能夠不要,一條魚能值幾個錢!”葉桐山聽了撫掌大笑。  

葉桐山不失為清廉賢德之士,但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出一個道理,孟子曾說:“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就是說好名的人,為了名他能夠放棄千乘之國,這並不表示他真的如此慷慨,在一小簞飯食面前他可能就會面露吝色。試想連一小簞飯食都放不下,怎能真的放下那千乘之國呢?  

以前有個故事,一個人生前做了很多善事,他在死後還是到了陰間將要受到懲罰,他頗為不服氣,於是閻王翻出記錄他一生所做善惡的冊籍給他看,只見他所做的所謂好事不是被列在“名”的下面,就是歸在“利”的範疇,原來他並無絲毫的善心善念,他行善的真正動機只是在“名利心”驅使下所為之,他最後終於無話可說了。  

其實,無論是施濟助人做善事,還是修身養德,要知道天不可欺,人的一思一念在上天的眼中是歷歷在目,所以如果為了虛幻的名聲或另有目地,那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而且在的人眼中也是虛偽奸詐和沽名釣譽的不好行徑。

目犍連尊者的弟弟



有些人遵照佛的教義,行佈施一段時間後,因為沒有看到預期的回報,就喪失了信心。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的弟弟也有過如此的經歷,在佈施完所有的財產後,變得一貧如洗,那麼尊者是如何應對弟弟的怨歎呢?

目犍連尊者的弟弟,積蓄萬貫家財,富可敵國;可是他很慳吝,絲毫不肯佈施,金銀堆積滿倉,他還是不滿足。每日只望積蓄能一天多過一天。

目犍連尊者知道了這種情形以後,特地跑到弟弟的家裏,設法度化他,開門見山說道:「弟弟!你現在有這麼多的財產,對於衣食,你又很不講究,那何必還要拼命賺錢?」尊者停了一下,又繼續說:「你該知道,一個人錢越多,名氣就越盛;名氣越盛,危險也就越大。」弟弟聽了這些話,覺得莫名其妙,心下疑惑,問道:「奇怪!錢越多,事情越好辦,有什麼危險?」

「弟弟!你不知道,有了錢,誰不認得你?江湖大盜,市井小偷,不是日夜在動你的腦筋嗎?有了錢,那些貪官汙吏,就來找你的麻煩,他隨便羅織你一個罪名,往你頭上一戴,你受得了嗎?你別看倉庫建築得牢固,一旦水災、火災到來,你還保得住嗎?大多數富有的家庭,都出不肖子孫,因為享用是現成的,不用他們去勞苦,他們根本不懂得賺錢的困難,於是,養成貪吃懶做的壞習慣。加上歹人的引誘,酒色、賭博無所不為,揮金如土。不要多久,必將賣光田園。這可不叫人恥笑嗎?

弟弟!你歷盡千辛地賺了這麼多錢,自己又沒法永遠保住。而且,你已到了中年,人總免不了一死。等大限一到,一個錢也帶不去;唯有你那貪欲、慳吝所造的罪業,緊緊的跟著你使你墮落受苦,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我說,當你兩眼還開著的時候,應該多做善事,儘量佈施,為未來培植些福田。如果你能聽我的勸告,將來的福報,一定是無量的!」

尊者的開導是成功的。那慳貪成性的弟弟,聽了哥哥這麼懇切的開示明見,也不能不感動。他當即大開倉庫,救濟貧苦的人們。
同時另一方面,他又叫工人新建一座規模廣大的庫房,準備要接受無量的福德。

不到一年,倉庫裏的金銀財寶,佈施得空無一物。這時,尊者的弟弟,急忙跑到新倉庫去察看福報,將門打開一看,裏面依然空無一物,這使他異常失望。全部的財產都佈施光了,然而卻沒獲得什麼福報。一年前還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富豪,如今變成了分文全無的窮漢。他很傷心,以為上了哥哥的當,氣得將要生起病來了。

正在參禪中的目犍連尊者,知道弟弟的痛苦和焦急,很快跑到弟弟住的地方,對他安慰著說:「弟弟!你這一次所造的福報,是無法計量。如果福德有形相的話,虛空之大也容納不下的!可惜你的肉眼無法看到,現在我帶你到一個地方,看看你所得的一小部分的福報吧!」

尊者說完話,就挽著弟弟,仗著神通力,飛騰上空,一眨眼間,到了六欲天,去看一所巍巍屹立著的新宮殿。這宮殿是用很多珍寶所造成的,裏面應有盡有。尤以天女如雲,令人看得眼花繚亂。她們正忙於整理。

弟弟看得奇怪,就問尊者道:「哥哥!這是什麼地方?是什麼人住的宮殿?」
尊者要他自己去問那些天女。天女聽有人來問,就笑嘻嘻地說:「你不知道嗎?我們是在等目犍連尊者的弟弟,他慷慨佈施,救貧卹難,由於他作善的福報,命終以後,就到我們這裏做天王。」

聽到這些話以後,尊者的弟弟才知道佈施竟有這麼大的功德,因此,跑回尊者的身邊,感謝哥哥的指引。從此,對慈善事業,他更加熱心,佈施救濟,樂作不倦。

編者:
我們念佛也是如此,佛經上說:至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是我們因為肉眼的局限看不到,好像念完了也沒有什麼很強烈的效果,就很容易懈怠。假若說,念一句佛號,就兌現一塊錢的話,相信我們念一天都不會累。看完了這個故事,我想這對我們念佛和遵照佛的教義而行,增添了些信心與動力吧。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孫陀羅難陀

天堂地獄唯心造

佛陀成道數年後,應父王之邀回國弘法。入城第二日中午,佛陀托缽經過皇宮樓閣,樓閣上有一對恩愛佳偶正在卿卿我我。那名男子是佛陀的同父異母弟弟,名孫陀羅難陀,他往樓下一看,見到佛陀莊嚴的身相非常感動。他立刻下樓來到佛陀面前,向佛問訊。
他接過佛陀的缽,將其盛滿飯菜,然後端出來要供養佛陀;但是佛陀一直往前走,他只好捧著缽跟著佛陀一直走到精舍。到精舍時,佛陀告訴他:「世間的富貴如浮雲,你若是貪戀美色,滾滾紅塵中打轉,到頭來一定還是在六道中輪迴。」孫陀羅難陀聽了很感動,因此不顧美嬌妻還在家裡等他,就隨佛出家了。
出家之後,他還是會想念他的妻子和家庭生活。有一天,他想偷偷跑回宮去。佛陀知道他的心思,就告訴他:「我要帶比丘們出去托缽,你留守在精舍,但需打掃環境……。」他想這是回宮的好機會,便說:「好!我留守精舍。」可是佛陀故意回頭來問他:「你想離開嗎?在你要走之前,我帶你去看看一些境界。看完了,你要走再走吧!」於是兩人坐下來,佛陀入定後,把難陀帶上天堂,在那裡有一棟富麗堂皇的高樓。
遠遠一看,孫陀羅難陀驚訝地問佛陀說:「世間怎有這麼莊嚴美麗的房子呢?」
佛陀說:「你過去問問這個房子的主人是誰?」
他過去一看,看到屋裡有很多美女,就問道:「你們的主人是誰?」
他們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孫陀羅難陀。將來他在人間捨報往生後會生在天堂,到那時,這裡的主人就是他了!」
孫陀羅難陀聽了這些話好高興,佛陀問他:「如何?這裡的女子漂亮嗎?」
離陀說:「哦!太漂亮了!」
佛陀又問:「跟你的太太比起來呢?」
他說:「跟她們一比,我太太就像猴子一樣;她們實在太美麗了!」
佛陀說:「你如果好好修行,將來就是這裡的主人。」他高興極了。
佛陀又帶著他到地獄去,孫陀羅難陀看到地獄中的獄卒,牛頭、馬面 ……各式各樣均有,又看到罪人受刑的種種慘狀。
地獄中有一個很大的油鍋,他很害怕地說道:「太可怕了,這個油鍋還沒開始用,不知將來受刑的人是誰?」佛陀還是要他自己去問獄卒。獄卒道:「這個油鍋還在加熱,等著佛陀的弟子孫陀羅難陀,他欲心未除,將來若犯戒,死後墮入地獄就會掉到這裡面,受烈焰熱油煎炸之苦。」他一聽,嚇得滿身大汗!
他告訴佛陀:「我知道有天堂、地獄了,不管是天堂或地獄,都是由自己的心念所造成;我要好好地持守自己的心念,也要更加用心地學佛了。」
這都是心念的問題,有時身在其境,卻制伏不了自己的習氣,就像孫陀羅難陀一樣,等到讓他真正看到了境界時,他才知道「回頭是岸」的道理,所以佛陀說「隨化度人難」。
就如孫陀羅難陀雖然跟在佛陀的身邊,照樣還是會起心動念,經過這番過程,他才開始潛心向道,若不是讓他看 見這些境界,他怎麼會死心呢? 學佛就是要把持自己的心,有時我們的心念精進,有時會生懈怠;精 進則成就,懈怠則墮落。不過,只要我們有虔誠的心,不僅能自救,還能 化度他人!因此,斯斯要時時抱著殷勤精進的誠意學佛。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佛手上的沙土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9122604465

世間鬼比人多。人造罪業,便墮到鬼道而不能自拔。佛在世時,某次抓了一把土,問弟子說:「你說我手裏的土多,還是大地土多?」弟子說:「當然是大地土多,世尊手上的土是很少的。」佛乃說:「得人身者,如掌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把人身失掉者,如大地土那麼多。那麼丟了人身,去做什麼呢?當然是去做鬼啦!

人被五蘊陣所困,鬼也被五蘊稠林所纏,故在業海浮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時為人,死時變鬼。但若能修行,就不需要做鬼;修行成功了,可以成佛,成菩薩,或證阿羅漢果。

阿彌陀佛在無量劫以前發的四十八大願。在四十八願中,有一願說:「若有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極樂世界者,我誓不成正覺。」阿彌陀佛發此願,願願都是攝受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只是眾生要有一個信心,相信真有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而且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做阿彌陀佛的弟子,和切實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若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必往生西方淨土。

-----------------------------------------------------------------------------------------------------------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4&ID=25280&page=1

佛是全知,三千世界每個角落每粒塵土佛都盡收眼底,更何況我們修持行善的人們佛會看和清清楚楚。

索達吉堪布在《大圓滿前行廣釋》裡講法說:有一次佛在一片廣闊的沙地前用手捏了一小撮沙放在手心對弟子說:「我手上的沙和這沙地相比少不少?」弟子說:「極少。」佛說:「這三千世界的沙多不多?」弟子說:「極多。」佛說:「閻浮六道輪回中的眾生,就像這三千世界的沙土一樣多,而真正修持行善的眾生只有我手上的沙這麼多。」

可見我們修持行善就已經進入了佛的手掌心,這一切都在佛的掌控之下,你覺得自己在踽踽獨行,其實我們就在佛與眾菩薩及龍天護法的眼皮底下。只要我們起動善念就已被佛列入視線之內。

--------------------------------------------------------------------------------------------------------------
http://newage-taiwan.myweb.hinet.net/pastdiscuss/33.htm

知苦不是無病呻吟, 而是有解決之道.。

佛陀曾說問說 : 「大地的沙塵多, 還是我指甲上的沙塵多? 」(有時用森林的樹葉與手上葉子來比喻)。眾人皆言大地沙土多。
佛陀就說:「我所知道的法,有如大地塵土那麼的多,但我說出來的法,只有指甲上的泥土那麼多。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法是相應於苦的解脫,能令人達致涅槃之道的法,關於這些法,我沒有任何隱覆,皆完整如實的呈現出來,大家如實依法而行,必可達致同樣的解脫境界。」
而事實上佛陀時期,的確有許多人依法而行,並證解脫之果。

------------------------------------------------------------------------------------------------------------------
http://www.ourartnet.com/bud/1217-a2/170340.asp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三四0卷)

「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緊那羅王偈頌,第六首:

【如來難可得見聞,眾生億劫時乃遇,眾相為嚴悉具足,此樂見王之所睹。】

這是普樂見緊那羅王的讚頌,也是他的心得報告。他所修學的法門是「示現一切妙色身」,我們講的相好莊嚴。
前面兩句我們應當特別的警惕跟珍惜,佛在經論裡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佛在經上用許多比喻來跟我們講,說明六道裡面得人身的機會非常少。
有許多比喻,大家熟知的,譬如說是「爪上土,大地土」,這是許許多多講經的法師都常用的。這是世尊有一天在祇樹給孤獨園,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土,抓了之後就撒到地下,指甲裡頭當然還有一點點,沒有能夠完全撒乾淨,學生看到老師這個舉動就問,向他老人家請教:老師,您這是什麼意思?佛就告訴大家,他說:人失去人身之後,不能夠再得人身,就像大地土,就像我一把沙土撒在地上那麼多;能夠再得人身,我還沒有撒盡,指甲上還留著的一點點。
這說明人身失掉,再得人身,機會太難。這個比喻說得很多,大家也容易體會。

得人身這麼難,得人身再遇佛法就更難,難上加難。
所以開經偈,開經偈就是為《華嚴經》題的,武則天題的,她題這一首開經偈之後,這一千多年當中,文人學者、出家的法師大德再想做一首開經偈,沒有辦法跟她相比,所以一直到今天都用她這四句偈,再也做不出來像她這麼樣的圓滿。
「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緣分得來不容易。得人身的可貴就是聞佛法,如果得人身不能聞佛法,這人身有什麼意思?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
可是我們自己必須要認知,在六道裡面決定是在三途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很短暫。你要問什麼道理?道理並不難懂,你心裡頭心善、念頭善、行為善,你才能夠得三善道的果報;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我們念頭是惡念,思想是惡的思想,行為是惡的行為,那就是三惡道的業因。
不必想多,想想我們從早到晚,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這一天十幾個小時當中,我們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就知道了,自己前途的訊息自己就明白了,這才十幾個小時。如果是惡念多,善念少,必定落三惡道。一天尚且如此,那我們一生當中思想行為、起心動念,念念都是損人利己。


---------------------------------------------------------------------------------------------------------------

阿難與摩登伽女


取自:http://www.ctworld.org/sutra_stories/story160.htm  中台世界/佛典故事

佛陀的侍者阿難一日持缽行乞,看見一位女子在水邊取水,阿難慈悲為了讓這位女眾有種福田的因緣,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見阿難相好莊嚴,遂生愛慕之心,回家告訴母親:「剛才在水邊,遇見一位名叫阿難的修行人。母親,我見他長相極為莊嚴,決定今生非阿難不嫁,您一定要幫我。」於是母親將女兒的心意轉達給阿難,阿難聽了回答:「請告訴您的女兒,我是出家眾,出家的目的在了脫生死,出三界;而欲愛、色愛皆為流轉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誡弟子要遠離欲愛,修清淨梵行,所以我絕對不會娶妻的。」

摩登伽的母親返回家中,將阿難說過的話回覆給女兒,請女兒打消此念頭。然而摩登伽女並不死心,慫恿母親以咒術誘騙阿難。其母由於愛女心切,決定幫女兒達成心願。於是當阿難再次托缽化緣行經摩登伽女家門口時,以幻術迷惑阿難,使阿難不由自主地走進她們家,就在摩登伽的母親逼迫阿難娶摩登伽之際,幸逢世尊請文殊菩薩持楞嚴神咒護持,使阿難得以免難。

但摩登伽女還是不死心,每天跟著阿難,阿難走到那兒,就跟到那兒,阿難回精舍,摩登伽女就守在門口,阿難不堪其擾,於是向佛陀稟告。佛陀知道之後,就請摩登伽女來精舍,佛問:「妳為何每天跟著阿難?」摩登伽女回答:「佛陀,聽說阿難沒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給阿難,作阿難的妻子。」佛說:「阿難沙門無髮,妳既要嫁給他,也要跟他一樣剃髮,如果妳剃髮來,我就請阿難當妳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於是心滿意足的回家,將自己與佛陀的對話告訴母親,並請母親為自己剃髮,好作阿難的妻子。母親雖然心如刀割,但禁不住愛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淚揮刀剃去愛女的頭髮。

摩登伽女回到精舍告訴佛陀:「我已剃髮,請世尊履行諾言。」佛問:「摩登伽,我問妳,妳愛阿難的什麼?」摩登伽女回答:「我愛阿難的眼,愛阿難的鼻,愛阿難的口,愛阿難的聲音,愛阿難行步的樣子……。佛陀,總之阿難的一切我都愛。」佛說:「人的眼中有淚,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這些都十分臭穢不堪。如果兩人成為夫妻後,便會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隨著親眷的生離死別,是無止盡的淚水,這些對自己又有什麼幫助呢?」摩登伽女思惟佛陀所開示的道理,深覺人身臭穢不淨,而自己所執著的愛欲,是無邊生死的根本,由於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徹悟,當下證得阿羅漢道。

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證聖果,便告訴摩登伽女現在可以去找阿難,摩登伽女慚愧低頭,長跪於佛前說:「自己過去實在愚癡才會追逐阿難,今承蒙佛陀慈悲開示真實之道令得證聖果,現在我已心開意解,斷除種種煩惱,永出三界,不再受生死流轉之苦。」

省思


世人貪求種種情愛,眼前看起來是快樂的事,無常到時轉眼消失;所以沉迷其中,只是讓自己輪轉於痛苦中,無法自拔。若能捨下向外馳求的貪著,歇止狂心,安住正念,自性中自有無量法喜、禪悅,當下便是解脫、便是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