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釋迦牟尼佛的故事-4

釋迦牟尼佛的故事(附圖) [轉貼 2012-03-18 ]

取自:
http://fuchenxuan.blog.hexun.com.tw/3919118_d.html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王舍城說法時,城中出現了一個名叫“鬼子母”的女人,這女人生了許多孩子,她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但卻喜歡偷吃別人家的孩子。王舍城時有孩子丟失,引起百姓極大恐慌。佛陀為解放無辜幼兒,就將鬼子母最小的,也是她最愛的兒子偷著抱到竹林精舍。鬼子母失去最心愛的小兒子,痛不欲生,來精舍求佛陀幫助。佛陀說:你愛自己的孩子,別人也愛自己的孩子。誰失去孩子都是與你一樣的傷心啊!這是因果報應。鬼子母聽到佛陀的教誨,認識到,自己的罪惡,說只要能找回自己的愛子,她決心悔改。佛陀將孩子還給鬼子母,並為她規定了五戒:不殺生、不盜、不邪淫、不妄言、不吃不應吃的東西。從此,鬼子母做了天下孩子們的保護者。

釋迦牟尼教化殺人兇漢央哥馬羅

在舍衛城北郊的薩那村莊裏,住著一個力大無窮的漢子名叫央哥馬羅,他信奉一種邪教。但總是不能修練成功,他的老師告訴他,如果在一天之內殺100人,用被殺的人的小手指做成花環戴在頭上,就能受到神的保佑而得到永生。於是央哥馬羅從清早起就瘋狂地見人就殺,眼看日落卻只殺了99人,這時他母尋他吃飯,他成道心切,欲殺自己的母親,這時佛陀出現在他的面前,教導他說:你怎麽能信仰教人作惡的神呢?世上哪有殺人者會得到永生呢?央哥馬羅恍然大悟。但自覺殺人太多,欲一死贖罪。佛說:你一死反而不能贖罪,只有放下屠刀,從此行善,即能贖罪,亦可成佛。央哥馬羅拜在佛陀腳下成為佛弟子。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出於這個故事。
圖中的手,代表釋迦米尼佛在向死去孩子的婦女說法這種手的姿勢佛法稱[說法手印]

還有—個婦女,丈夫拋棄了她,她唯一的一個孩子又得病死了。這個婦女痛不欲生,抱著死去的孩子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發大慈悲,無論如何要救活她的孩子,否則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
  

佛陀說:要救活你的孩子,你必須去找到一戶從來沒有死過一個人的家庭,向這家人討來一粒芥菜籽,就能救活這孩子。這婦女走了無數的家庭,但沒有一個家庭是從來沒有死過一個人的。最後這婦女明白了:人總是要死的,每個家庭都經歷了死去親人的痛苦。佛陀教導這個婦女說: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要想解脫生死的煩惱,唯皈依佛門,達到正覺涅磐境地。於是這位婦女皈依佛陀,成為比丘尼。
此圖從左圖上起:(1)佛陀遊化;(2)餵鳥;(3)為父母捶腿;(4)為老師治傷;(5)為丈夫端飯;(6)給丈夫買書;(7)夜餵畜生;(8)皈依佛陀

  
釋迦牟尼佛在北方傳教時,聽說迦屍彌羅國有個十分優秀的青年,名叫毗舍先。他經常用谷物餵鳥,孝敬父母,經常為父母按摩捶腿。他的老師腿部受傷,他熱心去幫助治療。他的妻子也十分賢惠,把家庭生活安排得很好,還經常買回書籍讓丈夫學習。毗舍先非常勤勞,每天夜裏還起來為牲畜加添飼料,牲畜長得十分肥壯。佛陀十分賞識毗舍先持之以恒的善良行為,就吩咐大迦葉前往化度他。毗舍先非常虔誠地聽了大迦葉的種種教誨,明白了佛教的許多真諦,就皈依了佛陀,後來成為著名的在家弟子。
少女采花獻佛

  
釋迦牟尼在印度北方遊歷傳播佛法時,在一個村莊說法完畢坐在一棵樹下靜坐禪定。這時走來一個貧窮的少女,她受到佛法的感召,對佛陀十分崇敬,一心想供奉給佛陀一點禮品,但少女是一個給富家當傭人的,一點錢財都沒有。少女只好去采集了一些鮮花,供獻到佛陀的面前,但少女總感到禮品太輕,心裏羞愧。佛陀對少女說:布施多與少都是善舉,只憑自己的能力去做就是了,千萬不能輕視小的施舍,只要是出自誠心誠意,所創造的福田是同樣的。少女領會佛的教誨,出家成為比丘尼,法號(出家後起的僧名)妙花。
這就是人們常講的:心誠則靈。

釋迦牟尼親自為老比丘擦洗瘡口

  
有一位比丘,平時對別人的困難和痛苦漠不關心,從不給予幫助。當這位比丘年紀大了,病得全身生瘡,十分痛苦時,大家也是都不幫助他。佛陀得知老比丘得病後,親自帶領弟子阿難陀來看望老比丘。佛陀為老比丘擦洗全身,為他上藥,並安慰老比丘安心養病。
  

佛陀針對老比丘這件事教導眾人說:老比丘過去不幫助別人,才有今天別人不幫助他的後果,老比丘是做錯了事。但你們不幫助病人也是不對的,這違背了佛門救苦救難的精神,今後一定要做到互相幫助,互相愛護。
釋迦牟尼在舍衛城主動找到卑賤的挑糞者尼提,尼提從此跟佛陀出家

  
古代印度所實行的種姓制度中,把首陀羅男子和別的種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兒,從法律上給予一種名叫旃陀羅的賤姓,地位最低賤,只能從事下賤的職業。在舍衛城,有個旃陀羅姓名叫尼提的挑糞者,當他在路上遇到釋迦牟尼時,趕快躲開。但釋迦牟尼卻主動去找尼提,讓尼提跟他出家修行。這在當時是很偉大的平等的民主的改革精神。因為當時從事宗教職務被視為最高貴者。這體現了佛陀的“不舍眾生”的宗旨。
女主人鞭打女傭人,右側為佛陀為女傭人說法使女傭人成為在家的優婆夷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就發出:“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和“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主張。因此佛教受到當時被奴役的下層人民的歡迎。經常有農奴、傭人逃到佛陀處尋求保護。佛陀在舍衛城就曾教誨一個殘酷虐待傭人,名叫諾糾瑪拉的女主人。釋迦牟尼當時明確主張,主人一定要給傭人一定的自由權。他的這種主張,對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起到了緩和作用。
圖中坐在釋迦牟尼面前的是黛沙羅國王,他受到佛陀的教誨,自己成為佛教徒。國內的動物也受到保護

  
釋迦牟尼在北方傳教時,聽到焦沙羅國的國王要屠殺大量的牲畜。於是他立即趕到焦沙羅國去見國王問他為什麽殺生。原來國王經常做惡夢,婆羅門教徒讓他殺大量的牛羊祭鬼神。佛陀對國王宣講佛法,告訴他要愛惜一切生命,發揚善良慈悲之心,心情自然平靜,不生邪念,魔鬼就沒有機會侵擾。人的欲望,太強、煩惱太多,惡夢才多。要解脫煩惱,就要修習佛法,使自己覺悟。
  

焦沙羅國王接受了佛陀的教誨,皈依佛陀,成為佛教弟子。
釋迦牟尼向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們宣講:要用正當的勞動取財

  
釋迦牟尼說法時經常教導人們要“生財有道”。就是要有正當的勞動,正當的經營手段取財,絕不能取用不義之財。
遭到災難的婦女,房子被燒,丈夫被毒蛇咬死,兒子被水衝走又被鷹抓走

  
釋迦牟尼在舍衛城說法時,在聽講中有一位婦女,向佛陀講述了她自身的悲慘遭遇:這位婦女的丈夫很愛她,他們有兩個兒子,有自己的田地和房子,生活十分美滿。沒想到災難接連降臨這位婦女身上:房屋被燒毀,丈夫被毒蛇咬死,。一個兒子被大水衝走,另一個兒子又被老鷹抓走。這位婦女從最幸福的人一下變成了最不幸的人。她痛苦得不能自拔,請佛陀幫助她解除痛苦。佛陀就以這個婦女的遭遇,來說明四諦中人生皆苦的道理,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佛理,覺悟明理,才能認識這個世界,才能掌握指導自己的行為,才能脫離苦惱。這 位婦女得到佛陀的啟發,出家成為一名比丘尼。
釋迦牟尼親自到沓提河邊,勸說釋迦族人和考利亞族人,和平協商解決河水灌溉田地的事

  
有一年,釋迦牟尼的家鄉一帶遭到了較大的旱災。釋迦族人要引沓提河水灌田,沓提河對岸的考利亞族人也要引沓提河水灌田,因這是一條界河,於是釋迦族與考利亞族人之間爭水,眼看就要發生流血的爭鬥。釋迦牟尼聞訊,立即趕到沓提河邊,向就要動武的兩族人說:是河水重要還是你們的生命、鮮血重要。就是爭到了水,沒有了性命還有什麽意義。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才是人類的大智慧。
  

在佛陀的教誨下,兩個民族經協商互相利用河水,避免了一場流血的衝突。
釋迦牟尼的弟子在各地傳法、辦識字班,提高民眾文化水平

  
釋迦牟尼十分重視眾生的教育事業。佛陀要求僧團,每日不但要學習教義同時進行修持(就是理論與實踐結合),還要學習文化知識。因為沒有文化知識就不能很好學佛。古今中外,許多大的寺院裏,往往設有佛學院,以培養造就佛教事業的接班人才。佛學院課程的設置一般都有佛學課和文化課兩方面。佛學課教授經、律、論及佛教史;文化課有語文、科學知識、時事政策。學習外文也是重要課程。還有重點研讀巴利文、梵文等,為譯經文的需要。佛陀還主張提高民眾的教育,告訴弟子們在傳教的同時,也要傳播文化知識。
提婆達多將巨大的石塊推下傷害釋迦牟尼

  
在釋迦牟尼建立的僧伽內部,並不是平靜的。釋迦族的皇親中,有7位王子隨釋迦牟尼出家。其中一位名叫提婆達多的王子,是釋迦牟尼的堂弟,他在王舍城培植個人小集團勢力,他以學習神通變化法和極端苦行修練為號召,掀起反釋迦牟尼風潮,目的是要求釋迦牟尼將領導僧團的權力交卸給他。提婆達多為爭奪領導權不惜多次采取暗殺手段來害佛陀。有一次,他躲在山上,當佛陀從山下走過時,他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塊大石頭推下來。按照當時的情況,佛陀是必定要被石頭砸到的。但卻出現了奇跡,石頭竟絲毫沒有傷著佛陀。
釋迦牟尼從35歲成佛以來,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宣傳佛法,教化眾生的活動。佛陀親自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的恒河流域,大致是北到迦毗羅衛,南到王舍城,東到瞻波,西到喬賞彌。但是,斯裏蘭卡和緬甸都有佛陀曾經到過並留下足印的傳說。
  

釋迦牟尼經過幾年的苦行和幾十年風雨中奔走傳教,講經集會3萬余次,化度眾生無數。佛陀到了80高齡的時候,衰老的身體實在支持不住了,他自知舍壽的時間快要到了。但佛陀還要抓住生命的最後時刻,為弘揚佛法盡力去做。佛陀從王舍城出發,向北方遊行,做他最後的教化活動。
釋迦牟尼在離王舍城之前,對弟子們提出要求,今後一切依照佛法而不依其它任何人和事物

  
佛陀在離開王舍城的時候,對王舍城的弟子們提出要求是:今後要依靠自己,要依靠佛法,而不要再依靠我了。
妓女庵摩羅虔誠地供養佛陀

  
釋迦牟尼北行首先來到毗舍離,當地一個十分富裕而又十分美麗的妓女名叫庵摩羅,她雖然是妓女,但卻虔誠地信奉佛教。佛陀認為她雖為妓女,但能信仰正確的宗教,也是難能可貴的,就能戰勝邪惡,改正從善。當庵摩羅請佛陀到她家去受供養時,佛陀欣然允應了。接著,毗舍離城中的有錢有勢的鄉黨、富商們都來請佛陀,希望他不要到妓女家去。佛陀以事先應允,不去失禮而拒絕了鄉黨和富商們的邀請,當晚率領弟子在庵摩羅特為佛陀騰出來的花園中安歇。
  

佛陀是以自己的行為,宣傳佛法是對眾生平等的。
圖中近處為希拉尼耶伐底河,傳說是釋迦牟尼最後沐浴處右側遠處為拉馬巴魯冢,是火葬釋迦牟尼遺體處

  
釋迦牟尼在毗舍離度過了雨季,又帶病行至拘屍那迦城外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那裏有一片娑羅樹林,佛陀與阿難陀走進樹林。他叫阿難陀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上草和樹葉,又將僧伽梨(大衣)鋪在上面,然後佛陀頭向北方、面向西方、右肋而臥、頭枕右手。這是佛陀所選擇的僻靜的、荒野的地方,來作為他涅磐的處所。
釋迦牟尼在涅磐之前,最後一次向須跋陀羅說法

  
釋迦牟尼在娑羅雙樹間躺著,將要進入涅磐了,這時來了一個外道(其他教派)僧人,名叫須跋陀羅,在外道教派中是位很有學識和道德的長者,他聽到佛陀在娑羅林中即將涅磐,特地趕來請教佛陀傳授正法,以求開悟。阿難陀堅決不讓在這個時候再有人去打擾佛陀。但佛陀不願舍棄任何眾生,他讓須跋陀羅來到床前,用最後氣力,向他講解了無常、無我、涅磐寂靜的三法印和八正道等佛法根本知識,使須跋陀羅迷津頓開,成了佛陀在世收的最後一位弟子。
釋迦牟尼涅磐像

  
釋迦牟尼在娑羅雙樹間即將涅檠的彌留之際,向弟子們所作的最後的叮囑是:不要以為你們失去了導師,應當以法為師要努力精進,不要放逸。
  

佛陀逝世後,遺體舉行火化。摩竭陀國人和釋迦族等將佛陀的舍利(火化後的佛的遺體)分成八份,在他們各自的本土上建塔安奉。這是有佛塔的開始。
  
關於釋迦牟尼的涅磐日,有很多不同說法。我國一般認為是公元前486年,農歷二月十五日。東南亞各國(南傳佛教)則以公歷五月月圓日(相當於我國農歷四月十五日)為佛的誕生、成道、涅磐都在這一天。
  

釋迦牟尼在世所收的弟子,分在家與出家。在家弟子太多無法統計。分散在各地的出家弟子也沒有計算。只就常跟隨釋迦牟尼身邊並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就有1255人。這其中有10人是被公認學有成就,各有專長。所謂十大比丘: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迦誨延(論議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優婆離(持戒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羅侯羅(密行第一)。
  

以上這十大比丘,其中有幾個人的塑像,在寺廟中是多有供奉的。
坐者為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大迦葉。比丘們傳視、討論著用貝葉記錄的經文

  
釋迦牟尼生前教示,在他逝世之後,僧團要以佛法為師。因此對佛陀的教法進行整理以流傳後世是十分必要的。於是,在佛陀涅磐後的90天(五月十五日),由跟隨過佛陀的五百比丘,公推大迦葉為上座(會議主持),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石窟中集會。在會上由阿難陀誦出佛所說的經;由優婆離誦出佛所制的僧團戒律;由大迦葉誦出對教理解釋和研究的論著,將佛一言一語都記錄下來。形成經、律、論的佛教三藏,比丘們互相傳視,並得到與會者的認可,定為是佛所說。這就是第一次結集。
  

三藏,“藏”,原語是盛放東西的竹篋。是容納收藏的意義。
  

結集兩個字含有編輯的意義。古代翻譯家用結集二字是含有“會誦”的意思。
北京廣濟寺舍利閣上所藏的明版大藏經

  
大藏經,是佛教典籍的大型叢書,又名一切經,即是匯集佛教一切經典叢書的總稱。內容包括經、律、論三藏。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磐不久。通過幾次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不斷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註釋和疏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系。
  

第一部木版雕印的漢文大藏經的問世,是北宋開寶(968—975)年間。以後的元、明、清各朝代到中華民國,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日本和高麗國所排印的大藏經,均是依照漢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