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釋迦牟尼佛的故事-3

釋迦牟尼佛的故事(附圖) [轉貼 2012-03-18 ]

取自:http://fuchenxuan.blog.hexun.com.tw/3919118_d.html


有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對50多位弟子說:現在世間有無數眾生在迷途上受著痛苦,很需要你們去解救。你們的責任,就像去消滅燃燒著的大火一樣,而佛法就像凈水一樣,你們願意去嗎?眾弟子都願為弘揚佛陀的教義而踴躍去各方行化布道。為了能普及佛法,增多教益,佛陀規定弟子不應兩人同走一路線。佛陀也自己單獨向伽耶山走去。釋迦牟尼靜坐悟道時,曾被許多欲念困擾,但他都集中意誌,軀散雜念,保持內心的平靜,專心致誌地思考 

釋迦牟尼在走向伽耶山途中,經過一座樹林時他坐下來休息,這時他看見一個年輕的女人拿著一個很大的包裹從他面前匆匆走過。不久,樹林中走出來30個精壯的男人,這些人的舉止迷茫渾噩。快找回你們自己的身心吧!佛陀的這一句話,使這些公子哥猛醒。佛陀又為他們講解四聖諦的苦集滅道,使他們都皈依了佛陀,成為比丘。

釋迦牟尼離開樹林,來到他曾經修道的伽耶山尼連河邊。他的目的是化度在這裏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領優樓頻羅迦葉。佛陀指出:不去覺悟人生的真諦,抱著追求某種欲望和私念去一味地拜火,是不能解除一切苦惱的,更達不到涅磐寂靜的崇高境界。使優樓頻羅迦葉真正見到了真理的火光,帶領拜火教500弟子皈依佛陀。後來優樓頻羅迦葉又說服了他的兩個也是拜火教的弟弟那迦葉和伽耶迦葉,各帶領自己的250名教徒皈依佛陀。這時,佛陀的弟子已有千余人。釋迦牟尼的佛法,從此向更廣泛的地域傳播。
  
釋迦牟尼曾答應摩竭陀國王頻婆娑羅,自己成道,必先去度他。為不失約,佛陀就帶領千名弟子去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
圖為古印度摩竭陀王國的首都王舍城的遺址

摩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聽到悉達多太子修道成為佛陀,親領千名弟子光臨他的國土,並有言在前,太子證悟之後就來救度他,所以非常高興,帶領群臣和眷屬,恭迎到首都王舍城城外。請佛陀向全國臣民說法,佛陀在王舍城系統地講解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三法印。頻婆娑羅王和一切聽眾聽從佛法的感召,頓開愚癡,內心清涼。從此,摩竭陀全國奉行佛教,許多人皈依佛陀。
為了報答佛陀的教化,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內建了一座花園式的別墅,起名“竹林精舍”,供佛陀安居、說法。這就是佛教的第一座寺院的形成。
月光映照的靈鷲山頂

在王舍城南面,有一座雄偉的山峰聳入雲霄,這就是著名的靈鷺山。山上有許多天然石窟,十分幽靜。釋迦牟尼更喜歡居住在靈鷺山中的石窟裏,與弟子們在此修行說法。頻婆娑羅王也曾多次來到靈鷺山向佛陀請教。
  

在當時的古印度,除了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之外,還有六個較為有影響的宗教派別,在佛經中將這六個教派稱為“六師外道”或“沙門六師”。這些教派之間壁壘分明,互不服氣。佛教在傳播中,時有與外道衝突之事。六師外道之一的詭辯派的兩位著名學者舍利弗和目犍連,就是十分傲氣,自認為世上無任何教派能勝過他們。有一天舍利弗偶然在路上聽到阿說示向他說了兩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之後,立即體會了佛陀這根本教義的偉大真諦,於是立刻轉告他的知友目犍連,各率弟子共250人皈依佛陀。這證明了佛陀的教義與當時各教派的理論相比,是合理得多,是更有說服力的。
敦煌盛唐時的彩色雕塑大迦葉像

離王舍城不遠的摩訶沙羅陀村裏,有一位大富豪名叫大迦葉(又名摩訶迦葉、迦葉尊者),他聰明博學,是婆羅門種姓中最受人尊敬的傑出人物。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說法,聲名威震,皈依者如雲。起初,大迦葉對佛陀是持懷疑態度的,他為探明究竟,每次都去聽佛陀說法。佛陀的德慧和佛法的感召漸漸地打動了大迦葉的心。有一天,大迦葉聽完佛陀講法後,在歸家的路上經過多子塔時,看見佛陀正靜坐在塔邊的大樹下。佛陀的肅靜和威嚴,使大迦葉肅然起敬,他終於拜倒在佛陀面前,請求收他為佛弟子。佛陀對大迦葉說:我知道你會成為我的弟子的,你跟我來吧,未來佛法的流傳,很需要你啊!大迦葉重視苦行,少欲知足,因此有“頭陀(苦行)第一”的稱號。
釋迦牟尼所宣講的佛理服眾,皈依佛門者眾多

釋迦牟尼徹底覺悟成為佛陀以來,首先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收喬陳如等5人為弟子後,大約在4年的時間裏,相繼皈依佛陀成為比丘的,已形成2250人的龐大的教團組織。佛經中常見的“幹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就是指的這時僧團的規模。
  

阿羅漢簡稱羅漢,是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達到阿羅漢果位有三個要求:①殺賊(以煩惱為賊);②無生(不受生死輪回);③應供(應受人天供奉)。所以羅漢的意思又為“應供”。
佛教傳說,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磐,常住世間,受世人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

“祗園精舍”遺址。中央的臺座,據說是釋迦牟尼說法的座位

在釋迦牟尼成佛後的第五年,拘薩羅國首都舍衛城的一位富商,名叫須達多(由於他樂意救濟貧窮孤獨的人,人稱“給孤獨”),他來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拜訪佛陀,請求賜教。佛陀對須達多講解道:救濟貧苦孤獨者是可貴的德行。但布施只是祈求人天福報,那還是追求“我所有”的欲念,是不會久常的。施財是一種善行,法施(以佛法勸人行善)更是大善,還有無畏施,就是不顧自己安危去解救他人,才是偉大的德行。同時又進一步講解了宇宙間沒有什麽天神控制世界,一切善惡都是因緣而生,是自己的行為所致的道理。須達多聽完佛陀教誨,深受啟發,下決心要在舍衛城建造一座精舍,請佛陀到拘薩羅國去為眾生說法。
  

須達多在舍衛城為佛陀選擇精舍的地方,最後,他認為只有波斯匿國王的太子祗陀所擁有的一座花園,才是最適合建造精舍的聖地。於是須達多請求祗陀太子將自己的花園出賣給他,為佛陀建說法的精舍。太子對佛陀沒有認識,不願出賣心愛的花園,就難為須達多,讓他用黃金布滿園林來作價購買。如此昂貴的價錢也沒有嚇倒須達多,他果然用黃金鋪太子花園的土地。這使祗陀太子十分感動。於是太子與須達多共同將花園贈送給佛陀,並建造了規模比竹林精舍更大精舍,佛陀命名為“祗樹給孤獨園”(又名祗園精舍)。當佛陀到達舍衛城時,受到全城人民的盛大歡迎。從此,祗園精舍與竹林精舍都成為佛陀經常居住說法的重要場所。
釋迦牟尼回到故鄉,住在他父親為他們準備的尼句樹園精舍,並為民眾說法圖中左側是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和姨母波舍波提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聽說自己的兒子修行成佛陀,在鄰國舍衛城祗園精舍說法,就派使者請佛陀回國一行,一是想念兒子,二是請佛陀為迦毗羅城的民眾說法。佛陀應父親的召喚回祖國省親。當他見到離別1O多年的父親時說,我給父親帶來的禮物只有佛法,我就以佛法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佛陀在迦毗羅城說法,王親貴族和平民都來聆聽,受到佛法的啟迪,許多人皈依了佛門,佛教在佛陀的故鄉風行。
  

釋迦牟尼到後宮去看望妻子耶輸陀羅和兒子羅侯羅。當佛陀走到花園時,耶輸陀羅讓兒子羅侯羅向自己的父親要繼承權。佛說:我沒有財產給你繼承,再說有再多的財富也有用盡的時候,我讓你繼承的只有佛法,這是最偉大的最永久的事業啊!耶輸陀羅公主很願意兒子繼承佛陀的事業,於是佛陀收羅侯羅為佛弟子。這是僧團中有沙彌(不滿20歲的出家男子,當時羅侯羅只有15歲)的開始,佛陀親自為羅侯羅制定了沙彌十戒。佛陀這次在家還化度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姨母摩訶婆舍波提所生)難陀為佛弟子。
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優婆離”像

佛陀這次回故鄉只住了7天,便辭別父親返回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宣傳佛法。
  

釋迦牟尼這次回故鄉雖然只住了7天,但由於他宣講佛法,感召了許多王族的子弟。不久,許多子弟追蹤佛陀到了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求出家修行。其中著名的有4位堂兄弟阿難陀、提婆達多、阿那律和金毗羅。與這些王子一同趕到竹林精舍請求出家的人中,有一位是給王子們理發的賤民(種姓首陀羅),名叫優婆離。優婆離自覺血統卑下,很怕佛陀不收自己為弟子。佛陀不但收優婆離為弟子,並讓他出家受戒在諸位王子之先。這是為了表明佛法對任何種姓的人都是平等的,同時也抑制自以為血統高貴的諸王子的驕傲習氣。奴隸出身的比丘優婆離,由於他“奉持戒律,無所觸犯”,因此擁有“持律第一”的稱號。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釋迦牟尼接納波舍波提姨母為出家佛弟子。右為阿難陀

釋迦牟尼的父親在93歲的高齡時逝世了。佛陀親自擡棺把父親火葬了。凈飯王逝世後,曾經撫育過佛陀的姨母摩訶波舍波提夫人,帶領500釋迦族中的婦女,要求佛陀給她們受具足戒,依照正法出家修行。按照當時各沙門的慣例,婦女只允許在家學道,所以佛陀也不收女弟子。但摩訶波舍波提夫人自己把頭發剃去,披起袈裟,跪在精舍門外不起。佛陀提出,婦女參加僧團出家,除了遵守一般戒律外,又增加了八條更加嚴厲的戒規。摩訶波舍波提夫人都欣然接受了。於是波舍波提夫人成為第一個出家的女弟子——比丘尼。“尼”是梵語中的女聲。因 此漢語俗稱比丘尼為“尼姑”。不久,佛陀的妻子耶輸陀羅妃子也加入波舍波提夫人的比丘尼僧團出家了。
釋迦牟尼在授“式叉摩耶”戒的情景圖右側是懷有身孕的婦女十分虔誠待兩年後方可受比丘尼戒

由於佛陀的兒子羅侯羅出家,佛陀的姨母摩訶婆舍波提夫人率釋迦族500婦女出家,這時的佛教僧團就有了七眾弟子:①比丘(20歲以上出家男子);②比丘尼(20歲以上出家女子);③沙彌(20歲以下出家男子);④沙彌尼(18歲以下出家女子);⑤式叉摩那(這是為曾經結過婚的婦女設置戒條。因為有的婦女不知自己受孕,出家後生了孩子,招致俗人誹謗,所以結過婚的婦女要先接受為期兩年的式叉摩那戒,兩年後再受比丘尼戒)。以上為出家五眾。⑥在家男眾稱優婆塞(男居士);⑦在家女眾稱優婆夷(女居士)。合稱為七眾弟子。
雨季安居,釋迦牟尼與眾弟子在巖洞中修行的情景。此圖為斯裏蘭卡卡枷爾寺的壁畫

釋迦牟尼曾教誡最初的60位弟子說:“應為眾生利益遊行化教”。這就明確規定了佛教僧伽的生活方式是遊行乞食,化教四方眾生,是沒有固定居所的。但印度每年從6月中旬以後的3個月,降雨量很大,河川泛濫,僧尼遊行困難,佛教還認為雨季行走易傷草木小蟲,應定居一處,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期間稱為安居期。佛陀說法的“竹林精舍”和“祗園精舍”,就是為雨季安居和集會的需要,才建立的場所。久之,按照3個月集體生活的需要,開始制定出佛教原始的一些宗教儀式和僧團制度。雨季安居的住所逐漸成為永久居住的僧院(寺院),也 是為適應僧伽舉行宗教集會、禪定或討論佛法的需要而形成的。
釋迦牟尼在托缽時,向當時社會最低層的首陀羅姓氏的老者布道

釋迦牟尼傳教的對象,包括當時社會的各種姓和各階層。有婆羅門、沙門(各道門的人員)、國王、大臣、商人、手工業者、漁民以至妓女、盜賊等。在傳教方式上,隨機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倡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講不同的內容。對僧眾談論出離生死,證得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和行善。佛陀允許弟子可不用規範化的梵語,而用地區方言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釋迦牟尼在須達多家中為美女玉耶說法。圖左為美女玉耶。右側是美女變老又變成一架骷髏的情景


將“祗園精舍”贈給佛陀的富商須達多,他最小的一個兒子的妻子玉耶,是全國最美的美女,玉耶以自己的美貌驕氣十足、盛氣淩人、不孝父母、不睦家人。須達多請佛陀教導玉耶。佛陀帶著一個比玉耶還要美麗的美女,親自到須達多家中對玉耶說法。玉耶在佛陀面前聽講時,親眼看到佛陀帶來的美女漸漸變老,又由老而變成一架白骨。玉耶覺悟出人的美貌是不會長久的,最終是要變為可怕的骷髏。玉耶從此覺悟,皈依佛陀,成為在家修行的優婆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