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佛說十善業道經

取自:http://ccnt2.ntcu.edu.tw/252/252016.htm

龍王當知!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
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九、無惡道怖。
十、命終生天。
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復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二、多人愛念。
三、人不欺負。
四、十方讚美。
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
七、處眾無畏。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九,常懷施意。
十、命終生天。
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 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復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讚法,何等為四?
一、諸根調順。
二、永離諠掉。
三、世所稱歎。
四、妻莫能侵。
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
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
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
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
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眷屬,不能沮壞。

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詞美妙。
五、言可承領。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
一、定為智人所愛。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
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
一、無損惱心。
二、無瞋恚心。
三、無諍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
五、得聖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
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
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
三、惟歸依佛,非餘天等。
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
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
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
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
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
九、住無礙見。
十、不墮諸難。
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 ~ ~
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
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諍。
離麤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

佛法的善層次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rvN.FqiYFQWhDHuca37l0vQ-/article?mid=21620
             http://www.ctworld.org.tw/turn/chan_talk/1999_0917.htm
             http://tw.myblog.yahoo.com/jw!Z4hD5tOeGRmZMfZqjH2O4pU-/article?mid=3802

佛法中所說的善法可分為三個層次: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

1.假觀善,或稱俗諦善。世間上的一切都是假有,不離相對、無常、生滅、敗壞之相。如:建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立八萬四千法門、立種種方便,這些善法都是假有。佛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世間上的善、惡都在相對中,很難有絕對的標準。例如在中國子女奉養父母乃是應有的孝道,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沒有那麼強的觀念。由於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對於善與惡的認定也不一樣,所以社會上對善、惡的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緣起性空,隨著因緣的改變而有不同。

2.其次是真空善。如果執著假觀善這個假有,就只是福報,所以我們要更上一層樓,要能所俱空。譬如修六波羅蜜,前五度是「事」,般若度是「理」,修每一度都要用般若度來觀空。以布施來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最後是三輪體空,這就是般若。如六祖大師云:「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長。」

3.中道實相善就是最高的善法。「理」上的六度就是空,最高就是實相。「假觀善」是福報,「真空善」是解脫,「中道實相善」就是菩提妙明真心,所以這念心是最高的。「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相貌,卻又無相、無貌。一般人所謂的相貌是有形相、有美醜,實相是沒有形相、沒有美醜。實相到底是什麼?簡單一句話:就是實實在在的心境。大眾聽法這一念心,不執著、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一念心就是實相,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心境。


無常經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有形皆歸壞

有形皆歸壞,
不滅為真空,
但見曹溪水,
門前坐春風。

神秀與慧能

神秀法師作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慧能改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臥輪與慧能

臥輪禪師云: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六祖大師云: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西天二十八祖

取自:http://open-lit.com/bookindex.php?gbid=350  傳燈錄
              
      【西天二十八祖】

釋迦文佛,首傳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優波紡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須蜜多尊者
八祖、佛馱難提尊者
九祖、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嗚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大士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耶多尊者
二十一祖、婆脩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西天第二十八祖,東土初祖

西天二十八祖,燈燈相傳,續佛慧命。
達磨祖師東來,傳佛心印,直指人心。

二十九祖、慧可大師---唐朝中國二祖
三十祖、僧璨大師
三十一祖、道信大師
三十二祖、弘忍大師
惠能是為三十三祖---禪宗六祖

直了成佛

六祖惠能大師言:
菩提自性,
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施食-1

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Prn_newspage.aspx?Unid=+174281
                   
http://www.lkjs.net/bbs/dispbbs.asp?boardid=6&Id=5401 

在飯食前,先要供佛,還要出食,出食就是施食。按早上是天人食,中午是佛食,下午是畜生食,晚上是餓鬼食。
施食七粒米,連一口都塞不滿,卻能讓無數鬼神眾飽食,一般人恐怕難以想像,卻是僧人每日的功課。
傳統寺院每天早課最後,會由一位僧人負責出食,他手持法器盛七粒米,口念「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緩緩走出大殿,將米粒放在門外施食台上,同時觀想七粒米變化無量食給眾生。
中午僧人必會午供,又稱佛供,因三世諸佛以「午時」為「如法之食時」。課誦後,僧人也會出食,要拿食物去施食台,用咒去念。供的食物,用飯、或粥、饅頭、麵粉等都可以。念咒時觀想七粒米可變四十九,四十九可變無量無數,如須彌山。咒語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到了傍晚,是餓鬼食時,因此晚課後則施放小蒙山,給餓鬼道眾生。如果寺院辦大蒙山施食或焰口法會,則能夠普濟更多幽冥眾生。
為何供完佛,還施食給這些羅剎鬼呢?其實,這是佛陀慈悲,訂下的規矩,也是有典故由來的。

(1)大鵬金翅鳥──印度有大鵬金翅鳥,牠們的翅很大,長三百三十由旬,一揮翅能將海水分成兩邊。牠們專門食龍,殺生很多,龍子龍孫差不多都給牠們吃光了,龍族快被滅絕的情況下,龍王就去求佛,佛陀給了龍王一件袈裟,要牠分給每一條龍一縷袈裟線繫在角上,大鵬金翅鳥就看不見龍,而無法捉食。但救了龍族,卻餓了金翅鳥。大鵬鳥來到佛前抗議,佛就為大鵬鳥說法,勸牠們不要造那麼多殺業,佛陀說只要你們願意歸依三寶,受五戒,我就吩附弟子在午飯上供時,用咒施飯食,也為你們準備一份。金翅鳥歸依了佛陀,施食也成了佛門傳統。

(2)曠野鬼神眾──在野外荒地,有許多鬼,有許多神。神和鬼有什麼區別?其實神即是鬼類,但神比鬼的道行高。鬼有三種九類,福報好的是神。有些連吃的也沒有,即餓鬼,是無財鬼。有些是有財鬼,有些是多財鬼,就是神,有 人供養。各個所隨的業力不同。這些鬼類,在下午後便出現,惱亂人民百姓。據說人的頭上有光,有道德者光盛則鬼退,运低者光弱,鬼就來騷擾。佛住世時,民眾求佛,佛就化作鬼王為鬼類說法。佛亦囑弟子飯前施食,令一切鬼神同受甘露味。

 (3)羅剎鬼子母──羅剎鬼生很多子女,一生就生一千個孩子,又多又長命,卻經常捉別人家的孩子來吃,害得人心惶惶。羅剎鬼頗有神力,五百年在天,五百年在人間,上上落落,最疼愛的就是最小的兒子。這個兒子很頑皮,專門惱亂兒童,所以很多孩子都生病,很不安寧。人就去求佛,佛陀將鬼子母的小兒子藏進缽裡,鬼母尋遍天上地下找不到,最後來到佛陀面前興師問罪。佛陀告戒鬼母,人人皆疼惜自己的子女,你吃掉的那些小孩,他們的父母又該到那裡去要呢?他們不痛苦嗎?鬼子母受到感化,懺悔誓願,不再吃別人的小孩。佛陀就命僧人吃飯時,也要施食給鬼子母,用咒的力量,希望鬼子母等悉獲得法益。

(4)甘露悉充滿──甘露就是指不生不滅甘露法水。施食時,食物有幾處地方不能擺設,就是柳樹、桃樹和石榴樹。若把施食的物品放在這三種樹下,鬼神不能靠近,這三種樹都是破邪的,所以寺院前不會栽種,否則鬼神不能來,便會惹腦他們。佛事,一定要如法,才可以「陽超陰泰」,使生者平安亡者超升,兩者均利。

施食-2

http://www.fodizi.com/fofa/list/2116.htm  海濤法師《佛陀宣說施食功德》
http://www.fodizi.com/fofa/list/25.htm  海濤法師《施食甘露功德行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天上天下無如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念佛禮佛

念佛一句,
罪滅恆沙;
禮佛一拜,
福增無量。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心燈

取自:但盡凡心(第七冊)/劉發泉老師

以前有一個小尼姑去見師父:「師父!我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已經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茹素禮佛,暮鼓晨鐘,經讀得愈多,心中的俗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一直無法悟道,怎麼辦呢?」
師父就指點她道:「點一盞燈,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自己的身影,你就可以開悟了----。」   
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庵中點滿了成千上萬的燈,人走入其間,彷彿步入一片燈海,燦爛輝煌,這所「萬燈庵」的住持,就是當年的小尼姑。   
此時的小尼姑年事已高,擁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她依然記得當年師父指點她
的那句話,這些年來,雖然她一直在參悟,然而無論怎麼參,就是參不透師父的那句話。   
她曾經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至如現在將庵中點滿燈,形成一片燈海,依然能見得到
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說,燈愈亮,影子愈顯,燈愈多,影子愈多。她困惑了,但如今已
經沒有師父可以幫他解答這個問題了。
不久,她便圓寂了,據說在她圓寂前一刻,她終於悟道了!    

【附註】
悟道的那一天,她並不是在萬燈之間,找到她一生尋求的東西,而是當她躺在黑暗的庵房裡,她才領悟到:
一個人僅管身外的成就再高,卻只是一堆虛名而已;就好比室中燈火再亮,卻只能生成身後的影子。假若我們不能看破這些虛名,那麼它就會如影隨形般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形成許多煩惱障,使我們不能解脫自在。
唯有一個方法可以讓這虛幻的影子消----放下一切執著,讓自己心中皎然澄澈,毫無掛礙!只有從自己內心所發出的心光,才能徹底地照見宇宙萬物,而無任何的影子存在。

揠苗助長

取自: 但盡凡心(第六冊)/劉發泉老師

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幾天後,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他就停下來觀察它。
過了幾個小時,他見到裡面的蝴蝶,用它弱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看了很久,一點進展也沒有,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有辦法出來。
這個人於是決定幫牠一把,找來一把剪刀,將蛹的盡頭剪開,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
但是,這隻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它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
這人繼續觀察蝴蝶,因為他相信,牠的身體會越來越小,翅膀會愈變愈大;
可是這種預測並沒有發生,整個小蝴蝶的餘生,就只是托著牠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牠永遠也飛不起來。
這個善良的人只好去請教了生物學家,專家告訴他說:
「蝴蝶必需要用牠自己細小的身體,從小孔中掙扎出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自己身體自然會慢慢變小,而翅膀就會愈來愈變得強壯有力,自然能在空中自由地飛翔著。」


【附註】
在大自然中,有一個很奇妙的設計,就像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如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也不會成長。
所以,當你碰到有逼迫或苦難時,這些經歷的逼迫和苦難,正是為你而設計的真理。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尤其在教養孩子時,絕不可揠苗助長,否則就會像那剪蛹的人一樣!
天下的每一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無不用盡心思,讓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於是,請家教輔導課業,在成績上,用盡了金錢與物質雙重的誘導,希望能名列前茅,而常常忽略了人格教育的培養,及好習慣的養成。等到子女人格成長後,才發現諸多缺失,為時已晚矣!

古人說:「君子務本,本立而後道生。」
今天整個社會問題、教育問題,都是出在我們不知道「本」之所在。其實,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根本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兄友弟恭;推而廣之,還要恭敬一般的尊長,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次是做事要謹慎,說話要有信用,本著博愛的精神愛護大眾,並親近有仁德的人,
以上種種都做到了,還有多餘的時間和心力,才用來學習詩、書、六藝等文字。

可見品德教育宜在智育之上,切不可本末顛倒,否則我們將會自食惡果!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普賢十大行願

取自:http://www.ctworld.org/turn/blossom/031/031.htm 導師法語/普賢十大行願

古德云:「行如山,願如海」,願與行如鳥雙翼,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經云:「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大乘菩薩,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此十大願,是普賢菩薩的弘誓,菩薩即此大願,於自證之心性中,發起「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之大行,利樂一切眾生;因此願行而生起不可思議大智慧,超越一切世出世間的束縛,證入解脫境界。
此解脫,非屬眾生受生死束縛之分別境界,亦非二乘出離生死而求涅槃之境界;乃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不可心思口議之大乘解脫境界,亦即如來境界。

  1.禮敬諸佛
       《大乘法苑義林章》云:「虔恭曰敬,軌儀稱禮。」以敬信虔誠之心,具足威儀,向佛陀
、諸大菩薩,乃至莊嚴的聖像,行五體投地禮,即是禮佛。
        古德云:「念佛一句,罪滅恆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以至誠恭敬的心,一瞻一禮,
深心信解,如佛在前,能令眾生於一念淨心中滅無量罪而深植慧根。以此敬信心為因,恭敬頂禮福慧具足的佛陀,自能成就莊嚴圓滿的果德。       
        古德云:「禮屬身業折慢幢,敬屬意業敬心田。」意即折服自己的高慢,以謙卑心及最恭敬的形儀禮佛,如此身心一致,方能表達對佛菩薩的敬意。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因緣具足,皆能作佛,都是未來佛。佛陀有一世為常不輕菩薩,見到一切眾生,皆禮拜讚歎,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行者若能以全然真誠、清淨、平等、恭敬的心,視一切眾生等佛無異,普遍禮敬一切眾生

;乃至「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又能從事上的身心恭敬禮拜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漸漸能契入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解脫境界。如此,就是在修普賢行,即與普賢菩薩之行願相應。 
  2.稱讚如來
         經云:「法與意相應,皆以意為性。」口業的過失,是由於內心瞋恚等煩惱而起。藉此稱揚讚歎如來的法門,可以清淨口業,進而轉化內心瞋恚、嫉妒等無明煩惱;當煩惱垢盡,自然而然就能與清淨光明之心地相契合。 
       
稱讚如來,即是以歡喜心、恭敬心讚歎如來,實為自利利他之殊勝行持。
        佛弟子經常發自內心讚歎如來功德,對著一切眾生讚歎佛德,如同在一切眾生的心中播下成佛的種子,無形之中,就與一切眾生結下學佛得解脫的法緣。對於自身而言,在不斷的讚佛之中憶佛、念佛,心與佛相應,不僅口業清淨,意業也清淨;進而擴大心量,對一切眾生所做的涓滴善法,悉皆歡喜讚歎,即是稱讚未來佛。如此,更是深契稱讚如來之積極意義。

        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論稱揚如來之因地或果德、讚歎過去佛、現在佛
、未來佛,皆能啟發行者清淨歡喜之心,契入本具之自性如來;以此自性如來為根本,發而為身口意自利利他之六度萬行,福慧具足,則能圓滿成就萬德莊嚴之果地如來。
 
  3.廣修供養 
  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輪
  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9.恆順眾生 
10.普皆迴向

周利槃特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SnrWRvWYERTFk5_piXsVtVA-/article?mid=489
參考:http://blog.udn.com/arongsh/2940522
          
在印度拘薩羅國都舍衛城,住著一對兄弟,大哥摩訶槃特記憶力特別好,年輕的時候就被選為優秀的學者,在自己的家中招收弟子,傳授學問。但是弟弟周利槃特,記憶力卻特別的差,常常被人取笑。


在一次哥哥摩訶槃特傳授中,因為周利槃特不專心,哥哥就罵他說 : 「你在這裡的話會影響他人的學習!」就把他趕出去。周利槃特無奈的跑到一顆大樹下坐著,不一會就睡著了。直到天黑時,哥哥就來把他接回去,哥哥並向周利槃特道歉說 : 「對不起,剛剛說了很過分的話!」
但周利槃特似乎已經忘了哥哥說的話,只說 「你說什麼話呢 ?」


此時,世尊來到舍衛城附近的衹園精舍,許多人都皈依為弟子,在朋友的介紹下,摩訶槃特也去聽法,並決定成為世尊的弟子。周利槃特聽到後,吵著哥哥說自己也要去,一開始哥哥覺得周利槃特是無法理解的且無法完成修行,但在周利槃特的要求下,摩訶槃特沒辦法,只好帶著弟弟去衹園精舍。


兩兄弟來到世尊面前請求加入世尊的行列,弟子們看到周利槃特來了之後便竊笑起來。此時祁韃在世尊旁邊説道 : 「世尊,那位大哥很優秀,但是他的弟弟是全城都知道的笨蛋!依我看弟弟還是拒絕好了!」世尊說道 : 「祁達,我們做人不該以貌取人,我的教法,永遠不分對象,對人永遠打開寬敞大門。」不久之後,大哥摩訶槃特修行有長足的進步,相對之下,周利槃特修行的進度非常緩慢。世尊的弟子,必須遵守250條戒律,但周利槃特卻連背都背不起來。一天,祁韃等人就跑去找摩訶槃特,說要趕走他弟弟周利槃特,祁韃說 : 「有周利槃特在 , 大家都會成為世人的笑柄,以後也會影響世尊的名譽!」摩訶槃特懇求祁韃等人,希望能等到下次集會的日子,並說明會展示弟弟修行的成果。如果沒有達成,他會自己趕走周利槃特。


於是,摩訶槃特便每天教導周利槃特背頌讚美佛的話,希望他在下次集會時,背給大家聽。周利槃特答應試試看,但卻怎麼背都背不起來。直到集會那天,依約定周利槃特要背頌給大家聽
,但一句也背不起來。在眾人的嘲笑之下,摩訶槃特氣憤的說 : 「你這個笨蛋!我不能留你在這裡!」周利槃特聽了之後,嚎啕大哭。


周利槃特來到大樹面前,問著大樹 : 「我真的很傻嗎 ? 我真的是笨蛋嗎 ?」 在他大哭的時候,世尊來到他面前,詢問他發生的事情經過。世尊聽了後,就叫周利槃特繼續留下來,並問道 : 「周利槃特,你覺得自己是傻瓜嗎 ?」周利槃特回答 : 「哥哥這麼說,大家也這麼說,那我好像真的是傻瓜!」世尊說 : 「你有這種感覺,那麼你就不是傻瓜了!發覺自己是傻瓜的人,就已經不是傻瓜了!」世尊又說 : 「先從你的能力所及的地方開始,你只要背 掃塵除垢這句話就好。」於是世尊交給周利槃特一支掃帚,說 : 「從今天起,你拿著這把掃帚打掃精舍,每天邊掃邊念。」


此後,周利槃特便每天邊打掃,邊念著 : 「掃塵除垢、掃塵除垢、掃塵除垢.....」偶而祁達等人還會來嘲弄他,但他完成不理會,按照世尊交代的功課繼續做著......


一日,周利槃特手中的掃帚髒了,在拍拍掃帚時出現灰塵,他口中還是不斷稱念 : 「掃塵除垢
、掃塵除垢、掃塵除垢.....」忽然他發覺到掃帚跟自己的身體一樣髒,說道 : 「好髒!我的身體
。我的心,更髒!我知道了!世尊是要我掃除內心的塵、內心的垢」於是大喊 : 「我知道了
!掃塵除垢、掃塵除垢、掃塵除垢.....」


且說衹園精舍東邊有一個比丘尼居住的精舍,世尊每每派一位優秀弟子到那裡,傳達教誨給他們。這次世尊說道 : 「就派周利槃特吧!」弟子們聽到,都很驚訝 。直說 : 「怎麼可能!」就連摩訶槃特也說 : 「世尊,我想我弟弟應該辦不到的!」祁連等眾人也說 : 「會被女弟子給嘲笑的!」周利槃特自己也覺得自己會辦不到,但世尊卻說「周利槃特,你一定辦得到!你不必像其他人一樣能言善道,你自有你的專長。放鬆心情,依照內心想的,自然的去做就行了!」
於是,阿難就帶著周利槃特去了。


到了比丘尼的精舍,比丘尼們紛紛議論起來,說道「那個不就是忘性超強的周利槃特比丘嗎?
 」阿難首先說 : 「今天由周利槃特來轉達世尊的教誨。」有比丘尼說道 : 「這個人看起來很髒
。」周利槃特便說道 : 「答對了!我的身體很髒,可是,更髒的是......我的心。世尊送我這支掃帚,要我邊掃邊念掃塵除垢,這個我辦得到。我每天揮著掃帚唱頌,直到有一天,我看著變成破爛的掃把,才發現:塵是什麼 ? 垢是什麼 ? 那,就是我內心的塵、內心的垢!我的心充滿欲望、充滿不滿,世尊叫我掃的,就是這內心的塵垢!欲望消失吧!憤怒消失吧!不滿消失吧!我掃了又掃,每天不斷揮著掃把掃著,可是再怎麼掃,塵垢還是掃不完,一直一直的飛揚上來,我內心的塵與垢,也一樣不停的飛揚上來,該如何是好呢 ? 要放棄掃除塵垢嗎 ? 不 ! 不對 ! 即使塵垢掃不完,還是要掃!就是因為掃不完,才要掃,我辦得到的,就只有這樣而已啊!」此時,所有比丘尼及阿難聽了,都大為感動的說道 : 「真是了不起的見解,多麼感人的一番話啊 !」


回去之後,阿難將經過告訴大家,世尊聽了說道 :「周利槃特領悟得好 ! 在那之上的掃塵除垢
,已不是人的力量可及,所以才要看佛的智慧,依佛的拯救。」世尊接著說 : 「悟道不一定要學習很多東西,即使只是一句話,如果能正確深入瞭解其涵義,那麼一樣可以步上正道,像周利槃特那樣,就因為遇到周利槃特,我才有機會以別於常人的方法,教導他真理。每個人各有自己應該走的道路,祁達呀,不是這樣嗎 ? 」祁達合掌低頭說道 : 「對不起!世尊,我們的心態錯誤了!」摩訶槃特也過來,握著周利槃特的手,說道 : 「弟弟,我錯了!請原諒以前我對你做的事情。」周利槃特聽了之後,抱著哥哥高興的痛哭著。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取自YOU TUB影片: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6sOpGns4YrI&feature=related

2.http://www.youtube.com/watch?v=02yLM4uSiYQ&feature=related

3.http://www.youtube.com/watch?v=gpVeuoPcDx8&feature=related

4.http://www.youtube.com/watch?v=2xTCvuO1FCU&feature=related

5.http://www.youtube.com/watch?v=cAtVaKUp9UM&feature=related

6.http://www.youtube.com/watch?v=J4sFzENlvEA&feature=related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何謂「善」?

取自 YOU TUB 影片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lxJ06V3-zI&feature=related 善之是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DSbNzc929U&feature=related 善之端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720XQln9U&feature=related 善之偏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gjgqU1HsaQ&feature=related 善之陰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btEmAJfWJ4&feature=related 善之半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wXYqqU5ry8&feature=related 勸人為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kqhXYlc_TA&feature=related 與人為善

善之難易

影片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Vv4eVgpldKc&feature=related

善有難易之分,何謂難易?
先從克己說起,何謂克己呢?
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是克己。何謂煩惱習氣呢?
妄想、執著、毛病習氣、心量狹小、魯莽性急、不能忍耐,都是煩惱習氣。
「克己」必須從此做起,下大決心改正,
對己要一絲不苟克服煩惱習氣,行難忍能忍之事。

遭到不幸的災禍,是人生道路上在所難免的事,
對於這些不幸者,應該像自己遭到不幸一樣,急於解救,
要從各方面解救他的困厄,恩惠不在於大小,只要救人之急就好。
對於好色、好名、好利、好怒,這些過失不必逐類尋求,
但,當專心起心動念處,使正念時時現前,
所以不合理的念頭才一動,就應立即發覺並予以消滅。

善,有難有易!
要做一個仁慈的人,就要全心全意幫助別人。
凡是有財有勢的人,立功積德很容易,易而不做,這是自暴自棄。
貧窮的人做福難,難而能做,這才算是難能可貴。

善之真假

影片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NkswBWS-c6U&feature=related

真善?假善?
人們行善,利人的就是公,公就是真;
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
全心出發的,是真;
表面上裝做行善形式的,是假。
無所求而行善的,是真;
有所求而行善的,是假。

善之大小

影片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ltuzw1vpkWU

凡是有益於人的就是善,只利於己的是惡。
有利於人的,就是罵人打人,都是善的;
只利於己,就是敬人禮人,都是惡的。

起心動念位自己一身或一家的,就算是善多,也是小善;
凡是存心為國家百姓著想的,善少,也是大功德、大善。
善之大小,不在事項,而在用心,心量大則福大,
所以每個人都要學習「怎樣用心」。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孝道

參考: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2448&cid=94

《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其中的道理不難理解,就是在教我們如何盡孝道。

然佛門裡,剃髮、燃頂、點戒疤等之動機,是建立在修行了道,以明心見性,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立場為出發點,充滿大公無私之境界,展現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大喜大捨的崇高精神,乃為孝的極至表現。

世人每以為佛教,「割愛辭親,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盡人道,不養父母,實在不孝。殊不知佛教,是十分重視孝道的宗教,其孝道思想,孝順行為,又遠非孔孟所及。雖然,佛教無專論孝道的經典,但其孝道思想,廣見於諸經。

忍辱經中佛言:「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莫大於不孝。」
佛說孝子經言:「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眾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猶未為孝。必須令雙親去惡行善,敬信三寶,奉持五戒,仁惻不殺,清讓不盜,貞潔不婬,守信不欺,孝順不醉,方名為孝。」
古德蓮池大師言:「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自:http://big5.xuefo.net/show1_31310.htm

晉朝桓玄征伐殷仲堪,行軍經過廬山,要遠公出虎溪一見,遠公稱疾不堪以行,絕不破例出虎溪去見賓客,桓玄只得自己入山。
起初桓玄傲氣十足,不肯向遠公敬禮,哪知一見遠公的嚴肅神韻,不覺自然而然地致敬起來。桓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 」遠公答云:「立身行道。」桓玄稱善。
桓玄的問難基於《孝經》中:「身體膚發,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以此經文非難慧遠「剪削」(剃髮)為僧的行為,置對手與「不孝」的地位。遠公「立身行道」的答語,也出自《孝經》,言簡意深,令桓玄十分佩服。
桓玄下山後對左右隨從說:像遠公這樣的人,實是我生平所未見過的,的確是個高僧大德!

註:殷仲堪,東進人,出身士族,善清談。曾任荊州刺史,鎮守江陵,後為恒玄所殺。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51801361 殷仲堪生平事蹟

龍樹菩薩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E9%BE%8D%E6%A8%B9 維基百科
參考:http://www.siddham.org/yuan3/lungshu/lungshu1.html
             http://www.e-fss.org/dharma/legacy1.php

龍樹,梵文:Nāgārjuna,又譯作龍勝、龍猛,音譯那伽阿順那,生於佛滅度七、八百年左右(西元二世紀),是南印度摩揭陀國的龍族,信奉婆羅門教,誕生於名阿順那的樹下,因龍王請他去龍宮時悟道,所以稱為「龍樹」。

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述:龍樹出生於南印度,精通婆羅門教義,二十歲時即以過人才華而馳名天下,舉凡天文、地理、星相、占卜與其他諸法道術無不通曉。曾與友人以隱身術入王宮騷擾,後來友人慘遭亂刀斃命,龍樹僥倖逃過,覺悟到貪欲是痛苦禍患之根源,當下發誓:「若能逃出此次危難,便去投靠沙門,受出家之法。」遂至一切有部出家受戒,九十日就通曉有部的學說。後因大龍菩薩接引而至龍宮學習大乘妙法,取回華嚴經,從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諸多外道。

龍樹菩薩是印度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是佛教史上深具影響的人物,在佛教史上具有崇高地位。龍樹大士的思想,在西元四世紀左右,播滿整個印度,其著作經鳩摩羅什的宏揚,傳入我國,影響中國佛教三論、天台等各宗派,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
他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的相關理論,對佛教「性空」的觀念給以完整的論述,一生竭盡精力以弘揚般若性空學為職責,「緣起性空」思想奠定大乘佛教堅固的基礎。他建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播到全印度。

中觀祖師,佛在大雲經中授記云:「有『龍』比丘能弘我正教法;後於淨光世界中,成佛名『智慧生處光明如來』。」

剃除鬚髮

取自: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jasons-mail/article/view?aid=10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章割愛去貪中:「剃除鬚髮,而為沙門。」

剃髮,梵語muṇḍanā。又作薙髮、削髮、祝髮、落剃、落飾、落髮、淨髮、莊髮。
即出家皈依佛門時,剃除髮髭而成為僧尼。剃髮出家時,必著染衣(袈裟),稱為剃髮染衣,或稱剃染、剃度。剃鬚髮染衣者為佛弟子出家之相,為去憍慢,且別於外道之出家而為之。

按印度古來以剃除頭髮為最大恥辱,對犯重罪之人科以此刑罰。此外,當時之出家外道亦皆編髮。然佛陀自剃除髮,著壞色衣,又諸弟子同行此法,乃為離憍慢心、斷誘惑,以便靜心修道,由此知佛陀教團組織之精神有別於異教。

因果經卷二,謂釋尊剃髮時,即發願:「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
大智度論卷四十九:「我剃頭著染衣,持缽乞食,此是破憍慢法
毘尼母論三曰:「剃髮法,但除頭上毛及鬚,餘處毛一切不聽卻也。所以剃髮者,為除憍慢自恃心故。」
華嚴經淨行品:「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午齋唱誦

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
普同供養。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早齋唱誦

粥有十利,
饒益行人,
果報無邊,
究竟常樂。

世人多重金

世人多重金,
我愛剎那靜;
金多亂人心,
靜見真如性。

         ---唐.龐蘊居士

紅塵名利色三關

紅塵名利色三關,
賺得凡夫晝夜忙;
累到頭來無別事,
滿腔苦痛訴閻王。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龐蘊居士

http://tw.myblog.yahoo.com/jw!toP2BsaeGhSO2HbJp9HC8pU-/article?mid=11811&sc=1
http://tw.myblog.yahoo.com/jw!1ZGc5UOeGRn12Fn0YApu4AY-/article?mid=274

龐蘊,字道玄,衡州衡陽(今湖南衡陽)人。是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大德居士,生於儒家書香門第,父親任過衡陽太守,自小感悟世事塵勞,立志求真見性,修行佛道禪法。他曾以俗家弟子身分,先後參訪著名禪師石頭希遷、馬祖道一,在希遷門下有所悟解,在馬祖門下終於頓悟,為馬祖的門徒,在馬祖門下習禪,待了兩年有餘。與當時代的丹霞天然、藥山惟儼、百靈、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知名禪師頻相往來,悟境甚高,後人讚譽為中國的維摩詰,與傅大士並稱於世。
  
龐蘊是個居士,並非是出家和尚。他娶了妻,生了子,有一兒一女。在居士的影響下,妻子兒女們也都成了佛教的信奉者,對禪法的見地絲毫不比龐蘊差。他的兒子名叫龐大,長大之後只知躬耕隴畝,從不思及娶個媳婦;女兒名叫靈照,聰明機伶,每日編賣竹筐,補貼生活之用,亦從未想要嫁個如意郎君。

龐蘊家資殷厚,卻視若無物。大唐元和年中,北遊襄陽,因愛其風土,遂將家傳數萬珍寶用船載之湘水中央,傾倒一空。偕同妻子及女兒躬耕鹿門山下,兼賣竹器為生活,一家四口過著詩一般的田園生活。時人稱之曰「龐公」,後世名為襄陽「龐大士」,有詩偈、語錄三百餘篇流傳至今,即《龐居士語錄》。

中台行願偈

取自:http://www.chungtai.org.tw/index.htm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章割愛去貪:「剃除鬚髮,而為沙門。」
剃除鬚髮的用意在「現比丘身」,如中台行願偈:「外現聲聞身,內密無上印,身行菩薩道,廣度諸有情

意為:吾人長夜流轉,今獲勝善緣,遇大善知識,並得於其座下披剃,現比丘、比丘尼莊嚴身相。雖然為解脫煩惱而外現聲聞身,卻仍須發起廣大願心,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日常為人行事,安住大乘心,時時不離當下一念,秉承如來無上密印,進而善開利他方便門,於菩薩道上常行不退。如是方能不違如來慈命,化導有情,無有吝施,於利他中完成自利,終而臻於覺行圓滿的無上佛道。

中台行願偈,乃   覺大和尚慈悲為出家弟子所開示自利利他的修行準則。
故:以無上心印為體,現出家身相,上求佛道,而能於菩提道上化無邊妙用,度化眾生,是為中台行願偈之宗要。

黃金為毒蛇

取自: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335.htm 中台世界/佛典故事
             http://blog.xuite.net/c_green2003/2007/13304416

佛曾說:「錢財、黃金,均為毒蛇!」

<大莊嚴論經>卷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4121202455 奇摩知識
             http://www.ylib.com/sango/newplace/newplace040601.asp

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

他原只是一個擺渡人,每當他出外行船時,常頭戴黃巾,故人稱「黃頭郎」。
有一晚,漢文帝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正在登天。文帝費盡力氣,但仍功虧一簣,無法登上南天門,後得一黃頭郎將他一推,遂立即登上天界。文帝甚為高興,回頭看黃頭郎,只見其衣服是向後穿著,正想喚住他,卻被雞鳴聲一叫而醒來。

隔日,文帝在長安城暗訪夢中推他登上天界的黃頭郎,發現一個衣服正是向後穿著的人,十分符合夢中人之形象。一問之下,得知名叫鄧通,鄧與登諧音,鄧通即登通,有登天必通之意,
,文帝聽了甚喜,認定夢中助他登天者,即是鄧通,因此而特意提拔鄧通。鄧通除划船外,一無所能,唯其面如滿月,色美如玉,是個美男子,因而得文帝寵愛,官封至上大夫。
有日,文帝派心腹召來一位相士,特地給鄧通看相。相士指著鄧通說:「此人福薄,老來必餓死。」文帝說:「使鄧通富或貧均在於我,他怎會餓死?」文帝聽了,立即將蜀郡嚴道之銅山賜給他,又許他可用開採之銅來鑄錢,行使全國。從此,鄧通可真富甲天下。

鄧通對文帝之恩寵常思回報。不久後,文帝生癰瘡,鄧通親守其旁,侍疾問藥,殷勤備至。為減輕文帝痛苦,不顧腥臭難聞,親自用嘴將膿血吸出。某次,鄧通為文帝吸完瘡膿後,文帝問他:「天下誰最愛我?」鄧通回答說:「當然是太子。」有一日,太子入宮省疾,文帝癰瘡的膿血正多,心中欲試太子之孝心,於是對太子曰:「汝為吾吮去膿血。」太子聽了,不敢違旨,但面有難色,幾至嘔吐。文帝嘆曰:「鄧通愛我,勝過太子。」自此之後,太子對鄧通即忌恨在心。

文帝駕崩,太子登基為景帝。景帝立即撤下鄧通官職,後又查證他盜銅私鑄錢幣,將其家產抄盡,令其償債十萬金,一夜之間鄧通變得一貧如洗。景帝之姐派人送食物賙濟鄧通,均被官吏沒收。鄧氏雖曾錢布天下,可說財過王者,但最終仍死於饑寒交迫中。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五觀堂

取自http://yuanlinfagu.idv.tw/fagu05.html 法鼓山/五觀堂
         http://www.ctworld.org.tw/chungtai/department/a02.htm 中台山/五觀堂
         http://www.sutrapearls.org/duilian/du25.htm 佛典妙供/食存五觀

「五觀堂」,即齋堂。僧尼吃飯都要過堂,早晨、中午到「五觀堂或「齋堂」用。
「五觀堂」三個字,提醒行者處處皆是修心進道之勝緣。祖師曾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透露出行者用齋時,當收攝自心,不分別、不住著食物的色、香、味,食存五觀。食一頓飯,亦要能與佛法結合。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偈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或云「一念真誠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

何謂「五觀」?即在佛門中,學道者飯食時,應作五種觀想:
1.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食物得來不易,需要許多人和其他條件共同成就,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
         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一日三時粥飯,所食的美味素齋,皆是來處不易,應有一份惜福
         感恩之心,故受食時,應作此觀。

2.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接受食物供養時,檢討自己的德行有無虧缺,有否具足戒定慧三學,是否受得起如此供
         養?藉此警醒自己精進修行,保持一份慚愧之心。

3.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即時時提防自己,不可貪戀食物的美味,謹防心念,遠離過失,保持一份離欲之心。對
         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癡心,下等的不起瞋心,時時起覺照,觀想
         一切飲食皆為眾緣合和,莫恣意貪圖美味。

4.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藥物,非為滿足口腹之欲。應有一份警覺之心,將所受的食物,當
         作療養身心飢渴的良藥。

5.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接受食物是為了成就道業,令色身可以繼續修行,以保一份精進之心。當思為修道業
         受此食,不食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若貪多,亦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故必須
         量飲食,才能資身修道。

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toP2BsaeGhSO2HbJp9HC8pU-/article?mid=895

太子於菩提樹下攝心端坐,勇猛精進,終於第四十九日,上半夜悟四諦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緣,下半夜目睹明星,
證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在菩提樹下,上半夜,思惟四諦的道理,而證得聲聞的果位:中半夜,思惟十二因 證得緣覺的果位;
      下半夜中,夜睹明星,因而契悟本心本性,成無上正等正覺。)

復而嘆言:「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
取自:http://www.chungtai.org.tw/turn/sutra/001.htm 中台世界/八大人覺經

每個人都有懈怠墜落的習性,要對治懈怠,就要把時間拿來精進。精進心就是不懈怠,時時刻刻想到六波羅蜜中的精進。如佛經裡所說,除了白天要用功,晚上還要用功,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無有間斷。亦如普賢十大願王的拜願
,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如此地真精進,才能破煩惱魔。

十二頭陀行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100503516 奇摩知識
             http://www.yfanlinus.org/mwiki/index.php/%E5%8D%81%E4%BA%8C%E9%A0%AD%E9%99%80%E8%A1%8C

「頭陀」,梵語 Dhuta 的音譯,意指修治、抖擻、棄除,亦即滌除煩惱與塵垢。捨卻不需要的衣、食、住來修練身心,是苦行的一種,通稱為「頭陀行」。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首席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就是頭陀第一。

古印度的宗教裡,出家者(非專指佛教)多禁止有所有欲。認為出家修道,只需生活上最低的需求就足夠。為了修行功德,居所、飲食,都不需要掛念,以托缽乞食,堪受人天來供養。
「頭陀行」,即針對日常生活,立下十二種修行的條件,稱為「十二頭陀行」。依這些條件修苦行者,稱為「頭陀行者」。而這些規定只是制定苦行的一種手段,並非目的,最終仍為修行功德以達成正果。

十二頭陀行:
(一)在阿蘭若處--指茅棚關房。即獨處遠離,身心遠離愧鬧,捨身命財,能成就法身慧命,無
                               量功德,得無上道。
(二)常行乞食--以乞食為生,受十方居士供養,帶缽化緣。乞食的目的,在對於食物不起憎惡
                           愛著之心,亦不增減好惡之念,為常行乞食的精神。
(三)次第乞食--乞食不分貧富之家,沿戶托缽,沒有撿擇,令大眾均能廣修供養。過去佛陀在
                           世時,僧侶只得沿門敲七戶家門以乞食。
(四)受一食法--出家僧侶一日一食就足夠,以避免荒廢道業,使之能專心修行。
                           如:日中一食。
(五)節量食--控制食量,不過食,吃剛剛好即可,主要目的為「戒貪」。
                       如:六分飽或七分飽。
(六)中後不飲漿--中,指中午。漿,指蜜漿、果汁等。
(七)著弊衲衣--指穿著廢棄不要的布料,所製成的衣物,即指穿百衲衣。因貪好新衣,多欲求
                           則損道行。故穿著能驅寒保暖即可,宜珍惜,避免貪愛、執著。
(八)但三衣--出家人僅需三件衣服。期能少欲知足。
(九)塚間住--居住於墓地,見死屍臭爛狼藉或火鳥啄,能思維無常苦空,以厭離三界。
                      今則多起「觀行」、「觀察」。
(十)樹下坐--在樹下專心打坐,思佛法。唯僅坐三天,方須離開。
(十一)露地坐--擇空曠露天之地打坐,令心明利,以入空定。
(十二)但坐不臥--多打坐,少趴臥,因安臥則諸煩惱賊,常伺其便,故多把時間拿來精進。

佛陀制定此十二頭陀行的目的,為期望大眾能把心念放在道業上,能捨棄對住處、飲食、衣服三者的貪著,所以要在塚間、樹下、露地居住;每日只食一餐,過午即不食;著糞掃衣,但具三衣;並為了培養威儀,所以捨安臥,常行禪坐。其主要精神在戒貪欲、增長智慧、成就定心,達到戒、定、慧的功德。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三齋

取自:http://www.chinese-sutra.url.tw/fsjj.htm

《佛說齋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城東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維耶,早起沐浴,著綵衣,與諸子婦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
佛問維耶:「沐浴何早?」對曰:「欲與諸婦俱受齋戒。」 佛言:「齋有三輩,樂何等齋?」維耶長跪言:「願聞何謂三齋。」 佛言:「一為牧牛齋;二為尼犍齋;三為佛法齋

受齋戒者,可分類三種:
1.牧牛齋:如牧牛之人,出外找水源、覓草食般,終日心中不停的打妄想,心念不停的想東想
                     西,利欲產業及思美飲食以育養身者,不能得大福報。

2.尼犍尼犍是印度的外道,受持戒法很特別,修習苦行,常貢高炫耀自己。此指受齋戒
                     時,只注重儀式,內心無有正心,仍不能得到大福報。

3.佛法齋:指如法清淨,沒有污染,為佛弟子於每月六齋之日,奉持八戒、學習五思念,終能
                     滅惡興善,望生天上,得大報償。

八關齋戒

取自:http://www.shky.org/sh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47
             http://blog.udn.com/lcc5423/3973793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在家的男女二眾,能種出世解脫的善根。
受戒的人,必須一天一夜離開家庭,到道場居住,學習體驗出家人的生活,清淨受戒。
」,是有八條戒法。
                除須受持「五戒」外,另加三條:
                (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婬。  4.不妄語。  5.不飲酒。)
                1.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  2.不坐臥廣大高床。  3.不歌舞倡伎。
」,是關閉的意思。關閉眾生流轉生死的門,也就是關閉八種罪過,令身  口、意三業清淨,不起
                 諸過,稱為八關。

」,即「不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至隔日清晨明像初,方可食之意。
                 一般人誤以為持齋就是吃素,其實持齋與吃素有所不同。吃素是以慈悲心為根本,持齋是過午不
                 食,為清淨解脫,趨向涅槃的方法之一,有齊斷諸惡,具修眾善的意思。

」,有防非止惡的作用。

---------------------------------------------------------------------------------------------------------------------------
涅盤經》中記載:廣額屠夫,於日日中,殺無量羊,後遇見舍利弗,即發心受八戒,經一日一夜,命終得生天上。

涅槃經中記載,佛陀時代,波羅奈國有一屠夫名叫廣額,他以殺生為業,天天殺羊數百隻,有一日遇見舍利弗尊者,尊者為其開示說法。廣額聽聞後,知道自己罪業深重,將來定會墮入惡道,遂請求舍利弗尊者,為其受持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廣額以此功德因緣,命終往生四天王天為北方毗沙門之子。最後一生,天福享盡,就來人間出家修行,而成道證果。

由此可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功德,實不可思議。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八十八佛

參考:http://tw.myblog.yahoo.com/jw!toP2BsaeGhSO2HbJp9HC8pU-/article?mid=9544八十八佛寶像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qqU.Ab2eBRnZbhPnKOM-/article?mid=162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http://tw.myblog.yahoo.com/jw!rvN.FqiYFQWhDHuca37l0vQ-/article?mid=12720「取相懺」的意義

「取相懺」中,至誠禮拜八十八佛,最為殊勝,最為簡便,亦最常用,極易感應,得見瑞相,
                              身心輕安,足以證明,罪滅障除,堪可進功,修行辦道。

普光佛一切法常滿王佛,這五十三尊佛號,出自《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
經云:「若人聞此五十三佛功德名號,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
                 若能稱誦,世世見佛;若複有人,恭敬禮拜五十三佛,
                 彼之所有五逆十惡、四重八棄,種種重罪,一齊消滅。
                 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皆因稱誦,恭敬禮拜五十三佛,而早成佛。」

釋迦牟尼佛寶蓮華善住婆羅樹王佛,這三十五佛功德名號,出自《佛說決定毗尼經》。
《寶積經》云:「一切眾生,若有身具五逆十惡重罪之者,萬劫千生不通懺悔,
                                 應須頂禮三十五佛,至心懺悔,一切罪障,皆得除滅。」

由此可見,稱念禮拜八十八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議,能除一切極惡重罪。
是故我等末世行人,不論罪障迷惑,若輕若重,悉應至誠,恭敬禮拜八十八佛功德名號。亦如過去、現在、未來三千諸佛,得早日成佛。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南嶽懷讓

取自:http://www.ctworld.org.tw/chan_master/east007.htm

懷讓禪師,唐朝人,俗姓杜,從小就喜歡閱讀佛經。
有一天,來了一位玄靜法師對懷讓的父母說:「這孩子如果能夠出家的話,將會有所成就,而且可以廣度眾生。」
十五歲時,懷讓便到荊州玉泉寺出家,後來接受嵩山慧安和尚的指點,前往曹溪,參訪六祖慧能大師。

當六祖大師看到懷讓禪師時,就問他:「從哪裡來的?」
懷讓回答:「嵩山來的。」六祖大師又問:「是什麼東西,怎麼來的?」
當時,懷讓啞口無言,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經過了八年的參究,忽然間,懷讓有所領悟,便對六祖大師說:「我終於明白了!」
六祖大師問:「你明白了什麼?」懷讓禪師回答:「說是什麼都不對!」
六祖大師聽了,馬上追問:「那還須不須要加以修證呢?」
懷讓禪師回答:「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六祖聽了之後,印可說:「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你是如此,我也是如此。」

六祖接著又說:「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曾預言:『在你門下將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這件事情你只要記在心中,不需要太早說出來。」
事後證明,懷讓座下出了馬祖道一禪師,大弘禪法,從馬祖座下並開展出臨濟宗和溈仰宗二大法系。

懷讓禪師留在寶林寺參學,侍奉六祖慧能大師達十五年之久。唐玄宗先天二年,懷讓禪師才移駕南嶽衡山般若寺,弘揚佛法,開創了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與同為六祖座下的青原行思,分成二大支系弘通禪法;青原座下並開出曹洞、雲門和法眼等三大法系。

懷讓禪師在南嶽弘法,大約二十多年,於天寶三年圓寂。唐敬宗時,追諡「大慧禪師」。
他的弟子將懷讓禪師的法語,編錄成《南嶽大慧禪師語錄》,通行於世。

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出家出家


蓮池大師於竹窗隨筆說:「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出家出家。」

出家的類型,依此分為四類:
1.在家在家:即身不出家,心不出家。就是人在家裡,心亦在家裡的樣子。
2.出家在家:即身雖出家,心不出家,跟俗家一樣。如住公寓大樓,做生意買賣等。
3.在家出家:身未出家,心出家。是雖然表面上在家,終日忙碌生意、家庭,但卻時時刻刻一
                       心向道,過著出家人的生活。如維摩結居士,雖處居家,常修梵行,雖有妻子,
                       不染世緣。
4.出家出家:身出家,心亦出家。即外表現出家相,一心清淨,精進佛道,用功辦道。

出家要像出家人,在家要像在家人。身在家心出家,這很偉大。不要身出家,心沒出家,這就不好了。
依蓮池大師所講的這四句,能出家出家是最好,若不能則至少是在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均不足取。
做個在家人,身雖無法出家,然一心向道精進,雖身在世家,心不染塵,誠心修行,走道場、誦經、拜佛,
這樣就是在家的出家。

沙門

沙門:譯曰勤勞、修心、勤息,勞劬修佛道之義也,又勤修息煩惱之義也。
             勤,勤修戒定慧。息,息滅貪瞋癡。

沙門,離開家門修行的人,是修行人的通稱,也是一種謙稱。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
門,為內道外道之總名也。四十二章經曰:「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
沙門。」

有四種沙門:
1.聖道沙門---稱自己能開悟、覺道者,每天精進鑽研佛法,修行佛道,如同聖人之用功。
                        如:佛、獨勝覺、諸阿羅漢,這三種來來回回無數次人間,能自度、度他,為人
                        間傳真道的聖者。又如:有大神通的菩薩眾, 如常知的觀音、文殊、地藏..等。
2.釋道沙門---說種種法,轉法輪,又稱說道沙門。有兩種修行的人,屬於釋道沙門。一種為
                       「世俗僧」, 一種為「勝義僧」。
                      (1)「世俗僧」指剃除鬚髮的出家人,如出家人的修行已有了成就,,能正確解說正
                              道者。
                      (2)「勝義僧」在家修行者,雖未剃除鬚髮,未著袈裟,但是對於正道能如實明白
                             , 並且守戒清淨梵行具足, 修行也有成就, 能正確為眾生解說正道者。( 如
                             維摩詰居士,勝鬘夫人等)
3.命道沙門---又稱活道沙門。活,生活之義。這種沙門依佛所說的戒法修行,以佛道的行儀道
                        法,如實修行生活。
4.污道沙門---又名壞道沙門。雖披袈裟,但卻破戒犯齋,汙染佛門,污染沙門的名稱。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

取自:http://www.im.tv/blog/mars12/127685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四,言: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眾生皆因『食、色』二事,讓性命輪迴不矣,永不能脫離生死的苦難,所以古聖先賢對食色
二事必定嚴格的節制和規範,才能使眾生不墮惡道。

『色』乃生死之源頭,有淫愛就一定有有生,有生就一定有老、病、死苦,故經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邪淫縱慾的果報則必定是在三途惡道。

『食』本是為求維持生命,若狠心貪食眾生肉,只為嘗其鮮味,了解肉食其中真象後,知道肉食就是殺眾生命,盜眾生肉,結果就是欠債還債、欠命還命,吃牠半斤還牠八兩,吃時百般快意,還時萬般痛苦。

故佛教大力提倡素食、節欲、淨心、念佛,乃是真斷淫、殺、盜三大生死種子。
如不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加持,光靠凡夫一己之力,要斷滅淫殺盜三業,超出輪迴不墮惡道,比登天還難。
唯有「念佛法門」才能不分根機,平等的渡化一切眾生,令眾生這一生中,永離生死輪迴,直成佛道。
   

割愛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章章題---割愛去貪

割愛,割捨世間人事情物的執著,割捨物質面的執著。
愛,包含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必須斷除、提昇。

為何要割愛呢?因為「愛」有四個副作用:
1.一般人的愛是有條件的。當條件消失後,會產生苦。
   如果想要愛沒有副作用,必須將愛的條件拿掉。
2.愛是有分別心的。人的情感,因愛產生分別心,將人分成我愛的人和我不愛的人。
   愛令人失去理智,產生無明、障礙,容易起瞋恨心,讓人不自在。
3.愛的快樂非常少,痛苦非常多。愛產生的快樂是短暫的,所謂「愛別離苦」即是。
4.愛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情愛是生死的根本,人之所以會流轉三界,源之於「愛」。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未悟之前,如喪考妣;已悟之後,如喪考妣

取自:http://taiwan.shien-dao.com.tw/book_new/booknew_8.htm
             http://www.wretch.cc/blog/irencee/12286893

證悟之後,並非即至佛位,祗可說是見性而得素法身而已。
本身無始以來之習氣猶在,故開悟之後,除須保護不失之外,更要歷緣對境,磨除習氣。
古人遂有「未悟之前猶自可,既悟之後事更多。」之說,
又有「未悟之前,如喪考妣,既悟之後,更如喪考妣」之歎。

斷欲

取自:http://www.blogger.com/goog_1361649238

欲,唯識學上五十一種心所法中的一種,即五別境中第一欲心所。
欲,即心之作用。欲者,希望。希望本通善、不善、無記
故佛學上,分為三類:
1.善欲:如發菩提心,欲了生死,及欲止惡行善之欲。
2.惡欲:由瞋恨、慳貪等心,而生起之欲望,則為惡欲。
3.無記欲:隨業受報,任運而行,自然而然的心態者,無一個中心思想,隨葉緣而流轉
                   ,是中庸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惡,為無記欲。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經題斷欲絕求,此中斷欲,指斷「惡欲」及「無記欲」。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放下!放下!再放下!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21l43_8XaLHwIIw6jtHPrZftyS/article?mid=792

以前,有一個修行人,雙手捧著一束鮮花,以最虔誠的心供養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來意,便問:「你今天來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講:「世尊,我只是個修道人,我什麼都不求,我只是求道。」

佛陀就告訴他:「好!你既然是來求道,那就放下吧!」
於是,修行人就把花放下,雙手合十。

佛陀又告訴他:「再放下!」
修行人覺得奇怪,於是,把兩手也放下,

佛陀又說:「還要放下!」
此時修行人不解地說:「世尊!花和手我都已放下,還有什麼要放下的呢?」
佛陀說:「你有求的這念心也要『放下』。」

修行人,當下大徹大悟。

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取自:http://www.chungtai.org.tw/monthly/089/a01.htm 中台山月刊89期

過去舍利弗尊者在樹林裡打坐時,維摩詰居士對他說:「不於三界內現身意,是為宴坐。」
我們所處的世界就在三界之中,有飲食、睡眠等種種欲念,這是欲界。
色界眾生執著一切法為實有,無色界則是修四禪八定,但是沒有證到真空境界。
所以三界都是屬於眾生境界。想出三界,要從心上出離。
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如果這念心還有三界的煩惱習氣,就不可能出三界。
唯有在這念心上轉識成智,做到一念不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超越空間、時間,
才是出離三界。對於這些道理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化除煩惱習氣,
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
取自:http://www.ctworld.org/disciple/mind/b/mu0313_01.htm 文:走在回家路上/見穆法師

古人有一句話:「成事莫說,覆水難收。」
意思是說事情已經發生了,就不須再提,如同已潑出去的水是不可能收覆的。
這個道理與經上的「三心未了,滴水難消」及「雁渡寒潭而不留痕」是一樣的。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有一些些,就還有一些些,欲了生死,別無他法。
唯蕩相遣執,放下萬有,一心不生。
《起信云論》:「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這也是老和尚常說的──師父說法,弟子聽法的這念心;
不起二念,即中道實相,是吾等真正安身立命之處啊!

---------------------------------------------------------------------------------------------------------------------
取自:http://www.ctworld.org/disciple/mind/2006/219.htm 文:放下/見鍍法師

自然界中有一種昆蟲叫蝜蝂,這種小蟲最大的特點就是好負重物。
習慣在行進過程中,利用身上的吸嘴,將遇到的東西放到自己的背上;
即使揹的東西愈來愈重,已經壓得自己快喘不過氣,牠也不會停止這樣撿拾的動作。
因為這樣的特性,蝜蝂最終會被自己背上的重物壓死。
相信大家會想:「蝜蝂蟲怎麼這麼笨,只要把東西放下,不就可免於被重物壓死的命運?」

蝜蝂蟲或許很笨,但這不就是一般眾生經常犯的毛病嗎?
反觀我們自己,平常沈迷於人我是非中,貪著財、色、名、食、睡,
行種種豪取巧奪,起無量貪、瞋、癡、慢、疑、邪見,不就像蝜蝂蟲一樣嗎?
因為不肯放下,所以產生無量無邊的煩惱;
因為不肯放下,所以被束縛而得不到自在;
因為不肯放下,所以不斷在六道中輪迴不已。
蓮池大師講:「愛不重,不生娑婆。」

因為有貪愛,不肯放下,所以惑不能斷,塵不可出。
所謂「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若在臨命終時,不能萬緣放下,堅住正念,一旦業緣現前,起一念瞋心、貪愛之心,
最後也只能隨業流轉。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愛,為什麼要有什麼關係


很久很久以前,在羅馬統治下的以色列地方,傳說發生了一段故事:

某日在翻新穀倉的時候,有人發現牆角有一個老鼠洞。
於是眾人用煙薰入其內,希望逼使裡面的老鼠出來。
待了一會,只見老鼠一列二三四五六七的逃竄出來。
眾人正忖度大概已經逃得清光,可以上前打掃之際,
 
卻見有兩隻老鼠仍在洞口處推擠逼碰,
然後再幾經辛苦,雙雙才出得了洞來。

可是奇怪的是,兩隻老鼠出了洞口以後,卻不立即逃走, 
而在洞口附近團團轉的互相追逐,像是要咬住對方的尾巴似的。
眾人都稀奇是什麼緣故,於是走上前去細看,
 
這才發現:原來其中一隻老鼠是瞎眼的,看不見東西, 
而另一隻老鼠正設法使對方咬著自己的尾巴, 
然後帶領同伴一起逃走。

眾人見狀,都默然不語,各自陷進了沉思當中。 
吃飯的時候,眾人圍著坐下,有人開始討論剛才的兩隻老鼠。

嚴肅的羅馬官長說:『我認為
剛才的兩隻老鼠是君臣主僕的關係。』
眾人思考一會後,都說:『原來如此』。
於是羅馬官長擺出一副高傲孤芳的官員模樣。
聰明的猶太人說:『我認為剛才的兩隻老鼠是夫妻的關係。』
眾人又想一會,覺得很有道理,連聲稱是,
 
於是猶太人變成了一副飄飄然得意的嘴臉。

強調律法的法利賽人說:『我認為剛才的兩隻老鼠一定是父子的關係。』
眾人又思考了一會,更覺合理,又都連聲稱讚,
於是法利賽人的臉上立時堆滿了專業的權威。

單純的撒瑪利亞人,卻蹲在地上雙手托著下巴,呆呆的望著眾人,
問道:『為什麼兩隻老鼠一定要有什麼關係呢?』
這時四周的空氣氛圍,在剎那之間靜止凝固了。
眾人無言的望著這個撒瑪利亞人,不發一語。
卻見先前說話的羅馬官長、猶太人和法利賽人,面
有慚色地低下頭,默不作聲。

 愛,原來不是建基於利益、情義和血緣的關係上,
 而是基於『即使沒有任何關係』,
也能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大愛。

THE BLACK FILM

創意廣告:黑洞!貪得無厭的下場

影片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NsMgrL8VpxI

心得:廣告裡面的黑洞像是一個隱喻,黑洞的引力很大,一旦人的貪婪心念生起,
             就容易掉進罪惡深淵,像黑洞般,被吸進了一個的無底洞,而無法自拔自救。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妙顏小沙彌

取自: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408.htm中台佛典故事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10/278.htm

妙顏小沙彌,八歲,證得羅漢果。
情從微起,猶一星之火,能燒萬里之野;譬涓滴之水,能穿泰山之石
  事皆由漸,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故智者遠嫌避疑、消萌杜漸也。


從前印度阿育王朝,流行傳染病,阿育王怕疫情傳染到宮中,斷絕宮中的連外道路。
阿育王派遣一位親信到眾僧修行處,希望請一位有德高僧來宮內祈福消災。
眾僧指派一位八歲的小沙彌來宮中,沙彌名號:「妙顏」。
這位小沙彌已證羅漢,神通具足,遂飛到王宮,在王后前面停下來。
王后向沙彌頂禮後,見小沙彌可愛,便張開兩手想抱他。

「小妙顏!你怎麼有這麼高的神通啊?」王后笑說。
「且慢!且慢!你不能靠近修行人。」沙彌連忙阻止說。
「妙顏!你年紀小,只有八歲,這麼討人喜歡,就像我的小孩一樣,抱一抱有什麼關係嘛?」王后不解地說。
「人的情愛,都是從細微處生起的。粒米大的火,可以燒遍萬里寬的野草;指尖大的水滴,可以穿透堅硬的玉石。任何事都是由少漸多,從小變大的,有智慧的人,怎能不懂得避嫌疑,防患於未然呢?」沙彌一本正經地說。

五比丘

     http://blog.udn.com/arongshu9/2115689<中台佛典故事>

在佛教裏面,是最早出家的五位,合稱「五比丘」。
緣起:
悉達多太子踰城出家,父親淨飯王大驚,派五位隨從去追回悉達多太子,然太子發心堅固,遂伴隨侍奉太子學道,與太子共修苦行。
唯太子在苦行林修了六年苦行,未能證得解脫。修苦行,在當時印度外道,非常盛行,如:用火熏身體、把身體吊起來,或是跳山崖等種種苦行。太子發覺光是靠吃苦,這樣做並非修學解脫的正道,故改變修持方法,放棄修苦行。先到尼連禪河去浴洗身體,並接受牧女的乳糜粥供養,吃飽以後,讓體力恢復過來。
憍陳如等五人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離開太子,赴鹿野苑苦行林繼續苦修。當釋尊成道後,因念此五人曾經照顧過他,和他們不但有親戚關係,也有一分道誼,應當先去度化他們證道果。

一、阿濕婆:又稱阿說示,或頞鞞,譯成馬勝,也稱馬勝比丘。
舍利弗和目犍連的出家,就是由馬勝引度的。有一天,馬勝比丘去托缽,在路上遇到舍利弗,舍利弗心想:「這個人可不簡單啊!舉止那麼莊重,風度那樣慈祥,一定不是普通的人。」打聽之下,原來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後跟隨佛陀出家,和看到馬勝比丘的風度有很大的關係。

二、跋提:中譯為小賢。

三、拘利:又稱摩訶男,或摩男俱利,摩訶那摩之略稱,乃拘利太子之尊稱,中譯意為大  
                    名。

以上三位是悉達多太子父系的親戚。

四、憍陳如:中譯是火器,或譯為初解,意思就是勝解。
他原本是印度拜火教外道。在五人當中,他是代表者,這是有原因的。
《金剛經》記載:
有位忍辱仙人,在深山修忍辱行。一日,歌利王帶著宮娥彩女到林間打獵遊玩。
宮女們趁歌利王小憩時,到處漫遊嬉戲,途中看見忍辱仙人在樹下禪坐,即向其敬問佛法。
歌利王醒後,看到宮女們竟圍繞在仙人身旁,不免妒火中燒,遂用劍斬去仙人的手足,連他的耳朵、鼻子也割掉。躺在血泊中的仙人,不但絲毫不怨恨歌利王,而且還覺得如飲甘露般的清涼,更發願將來成佛後,要以大智慧度化他。
忍辱仙人向歌利王說:「我絕對沒有恨你,我還可證明,如果我真沒有怨恨的心,我的身體可以立刻復元。」 
果然,不可思議的事出現了,仙人因此願力因緣,被砍去的手足,隨即復原完好如初。
歌利王見此殊勝異事,當下即刻向仙人至誠懺悔,懇求仙人為他說法,請其不忘本願,將來成佛時,一定先度脫自己,仙人亦慈悲應允他的請求。
當時的歌利王,即憍陳如尊者;忍辱仙人,即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
由於先世的這段因緣,所以佛陀成道後,憍陳如尊者是最先得度者! 五比丘中,他雖是屬佛陀母系方面的人,但五個代表中,卻以他為首,就是這個原因。

五、    十力迦葉:中譯為起氣。

以上兩位,是悉達多太子母系的親戚。